阅读
“城南胜迹”贵阳甲秀楼姚沂
付雷①
①位于贵阳市主城区南明河上的甲秀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贵阳人文历史的见证。
②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始建初衷,是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希望贵州“科甲挺秀”,建此楼供年轻学子们读书,改变贵州人才稀少的局面。
③甲秀楼为木结构阁楼,高约22.9米,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楼内现有八块清代留下的碑刻,楼门前长联共174字,全文如下:
④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② , 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⑤数千仞高陵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州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⑥这副长联的作者是清朝贵阳文人刘蕴良,字玉山。刘蕴良的父亲是翰林,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考取举人,三年后在北京通过会试,并在殿试中获得第七名,被赐庶吉士。现悬挂甲秀楼正门两边的这幅长联,1985年由贵州著名书法家王萼华先生书写。甲秀楼建设几经辗转,最终选址在河中一块天然鳌状巨石上,这块巨石古称鳌矶石,就是现在甲秀楼的楼基。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曾对建成后的甲秀楼有这样的描述:“每春波摇绿,秋沚澄青,岸柳乍垂,芹芽正弩,览渔舠之泛泛,洗杯斝③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水哉?!”
⑦甲秀楼2006年5月与贵阳城东文昌阁一起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
景区从广场牌坊起由北至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石牌坊、涵碧亭和浮玉桥,第二部分是甲秀楼,第三部分是甲秀楼后的翠微园。
⑧甲秀楼石牌坊在清朝时为全木质结构,上书“城南胜迹”四个大字。“浮玉桥”之名来源于其质地,该桥由贵州特产白棉石打造,从远处看如一条玉带浮在水面。
⑨浮玉桥在明朝时被称为南堤,主要用于预防洪灾,明万历年间修建甲秀楼以后慢慢成为一处景观。桥上的涵碧亭原是古人纳凉休息之地,因桥下有深潭“涵碧潭”而得名。亭子四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分别是“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
⑩翠微园古称南庵,是明清风格的苏州园林式庭院。明正德四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曾有《南庵次韵二首》《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等诗记载当时胜景,其中“隔水樵渔亦几家,缘冈石路入溪斜。松林晚映千峰雨,枫叶秋连万树霞”“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山阴入户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气高。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等句子,至今读来仍清丽喜人。
(选自贵州省人民政府网2021-03-19,有删改)
【注释】①作者工作单位系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②碉隳:diāohuī。③斝:ji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