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

作者UID:7319097
日期: 2024-12-25
同步测试
基础知识
阅读理解
阅读选文

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澈,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

    ⑥然而好景不长,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好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晴天,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上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⑪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⑫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阅读的新姿势

毕飞宇

    ①关于阅读,我至今是一个老派人物,还死硬。我坚持认为,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是最佳的阅读方式。

    ②手上有一支笔,它对阅读的速度就会有一个调整。你在书上划拉几下,再写上几个字,这一来阅读的速度就下来了,它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我和年轻人闲聊的时候时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讨论到作品的某个局部时,他会这样说:我没注意啊。问题来了,这个细节你没有注意,那个细节你也没有注意,那你到底读到了什么呢?不客气地说,故事梗概而已。面对真正的文学,这里的遗漏就有点大。

    ③前几天我和余华一起做评委,我吃惊地发现,余华阅读的速度甚至比我还要慢,我高兴坏了。我一直以为我读书慢是因为我的智商不够高,现在好了,我知道了,是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

    ④事实上,我的阅读也快,大部分时候,一目可以十行。但是,在我阅读经典的时候,我甚至连一个词、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知道字和词的意义,它意义重大,它是一个作家的终极,它也许就是本质。在许多时候,你把字和词错过了,你就把整个作品错过了,甚至于,你把这个作家就错过了。

    ⑤然而,我想说,无论我们是怎样好的读者,阅读都有它的局限。这个局限不是来自我们的能力,而是来自文字自身的属性。

    ⑥文字的基本属性有两个,一个是“形”,这是供我们阅读用的,它作用于视力;但是,文字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属性,那就是“音”,这是供我们说话用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听。“形”和“音”并不构成彼此矛盾的关系,然而,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兼顾。比方说,我们说话了,我们接受的是“音”,我们自然就会忽略文字的“形”;同样,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自然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

    ⑦举一个例子吧。在《雷雨》的第二幕里头,有一段后母蘩漪与长子周萍的对话。他们之间有不伦之恋。在剧本里,周萍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蘩漪说:“哦,你是你父亲的儿子。”

    ⑧这一段文字我是读大学时读的,这两行“字”就那样从我的眼前滑过去了。但是,有一天,在剧场里,我的耳朵终于听到这两句台词的“音”了,我承认,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深为曹禺先生的才华所折服。

    ⑨——“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是周萍的狡诈。是周萍想结束与后母的不伦之恋,他要用伦理与虚伪来压垮蘩漪。

    ⑩蘩漪的声音却是惊悚,她想不到周萍会这样说。蘩漪的声音也是对始乱终弃的控诉,是惊天的嘲讽与谩骂:你和你的老子是一路货。是彻底的绝望,是疯狂之前最后的克制,离泼妇骂街只有一步之遥——“你是你父亲的儿子”啊!

    ⑪有一个问题是现实的,如果没有语言的“音”,我没有“听”,我真的能够“读懂”《雷雨》吗?我真的可以获得如此强烈的审美震撼吗?事实上,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该放弃我们的耳朵。

    ⑫阅读无比宝贵,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它的历史其实很短。在人类认知的历史长河中,“读”不是“听”的孪生兄弟,“读”是“听”的儿子、孙子,也许还是重孙。在印刷术被发明之前,我们认知的历史是“口口相传”的历史,一句话,是“音”的历史,是“听”的历史。文学是这样,宗教也是这样。

    ⑬时代变了。但时代之变未必就是向前,有时候,它也向后。谁能想到科技的发展会如此这般?在我们使用视力即将抵达极限的时候,我们终于想起来了,我们还有耳朵呢。音频来了,“听”的时代哗然而至。人类的耳朵高兴坏了。它们骄傲,智慧在充血,耳朵在脑袋的两旁都翘了起来。

(选自2018年3月4日《现代快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 )、山( )、本( )、末( )、采( )、休( ),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综合应用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