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2.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日期: 2025-03-28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基础知识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tún)     皱(zhě)     两(xī)
B、 潮(xī)     难(jié)     射(yǎn)
C、 追(sù)     遗(hái)     石(xǔn)
D、 蟾(yú)     着(tuó)     地(qiào)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A、 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 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 这一地区的战争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B、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C、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D、 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原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 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 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这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B、 “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C、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简明的特点。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同的角度会带来别样的体验。小说《社戏》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敦厚和睦的民风;《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化身一滴水,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B、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C、 诗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情怀。《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讲述了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直接表露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D、 学习是永恒不变的追求。《虽有嘉肴》是儒家论著《礼记》中的一段。文章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最终得出了“教学相长”的结论,语言精炼,逻辑严密。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 “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C、 斯石英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 在一些受到巨大陨石撞击的地方发现斯石英,可以证明斯石英的形成需要具备巨大压力。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淼

    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2016年4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三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

    ⑨前苏联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容器。通过让混合了氘、氚的气体悬浮在一个像面包圈一样的环中,然后不断加热,等达到了上亿摄氏度以后它就产生核聚变,并输出大部分能量。

    ⑩按照设计,“人造太阳”计划的反应堆设施总重量是埃菲尔铁塔的3倍,占地面积有60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这个反应堆建成后,能够把上亿摄氏度、由氘氚组成的“火球”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面包圈”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⑪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了采购包任务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关。该计划两任总干事对中方的评价是“中国在采购包的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选自2016年5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综合应用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