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浙江省台州市2022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素养竞赛试卷

日期: 2025-04-07 竞赛测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题共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 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 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 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 作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未变
D、 当时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下图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如表是1965年与1962年各项经济指标的比较表(以1962年为基准)。该表反映出(   )

1962

1965

粮食产量

100

121.6

工业产值

100

151.5

钢铁产量

100

183.4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经济跃进产生严重后果
C、 “左”倾思想得到彻底纠正
D、 “八字方针”得到切实贯彻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历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为是独一无二的;杂事则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它侵入社会的每个层次,在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刻下印记……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在材料中,布罗代尔强调(    )

A、 日常生活的琐碎性使其不能成为独立、完整的史学体系
B、 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考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 可站在欧洲史学家的立场从总体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琐闻轶事显露社会的真实面目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相同点是(   )
A、 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 将计划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
D、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领域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B、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 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 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 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 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 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 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 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D、 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1922年5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篇“印度的卢骚”的文章,将甘地比作法国启蒙学家卢梭。这主要是由于甘地(   )
A、 致力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践行“禁欲主义”
C、 抵制现代工业文明
D、 倡导超现实的自然主义

材料分析题(共1题,总计10分)

材料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教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请回答: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