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0 课《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

日期: 2025-04-17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基础知识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惊(hài)     孤(shuāng)    疤(chuāng)
B、 去(lǔ)    惧(dàn)    恶(zèng)
C、 说(xù)    问(jié)        雳(pī)
D、 烦(suǒ)    粗(zhuō)    震(sǒng)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大抵  郑重  竹竿  深不可测
B、 和蔼  守寡  粗犷  切切察察
C、 菩萨  渴慕  哀悼  豪不相干
D、 辫子  保姆  磨难  烦琐之至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
C、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 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下列各项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 这位作家对自然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各种动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栩栩如生, 诗情洋溢。
B、 文章有声有色地向读者讲述了两个故事,把两个大草包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C、 由于缺乏相当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外国人翻译中国作品,有时会望文生义
D、 随着他位高权重,周围巴结奉承的人越来越多,开始人家送上烟酒他都不收,让人家拿回去。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不以为然了。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登山运动员不顾暴风雪的袭击,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最高顶峰。修改:删去“最高”或删去“顶”。
B、 从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修改:删去“从”和“中”。
C、 一个“人人争三好”的热潮正在我校展开。修改:将“展开”改为“开展”。
D、 迎面吹来一股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噤。修改:将“不禁”放在“打”前面。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 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B、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C、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乌当区永乐乡的桃花很美丽。”“这段旅程美丽了我的心情。”两句中的两个“美丽”都是形容词。
B、 “她生得黄胖而矮”这个句子的补语是“黄胖而矮”。
C、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句中“在你怀里”是状语。
D、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句子的主干是“长妈妈是女工”。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
B、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 《阿长与<山海经>》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D、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对文中所引用的阿长的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A、 阿长之所以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因为她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表现了她对鲁迅的关心。
B、 称鲁迅为“哥儿”,表现了阿长地位的卑微,暗示了她的身份。鲁迅在这里如实写来,并不带贬义。
C、 “我给你买来了!”一句,表现出阿一长给鲁迅买来《山海经》后的欣喜与欢快。
D、 将“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称鲁迅为“哥儿”更表现出她巴结讨好的性格特征。

阅读理解

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综合运用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