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日期: 2025-04-20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基础知识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门于河(pǐ)        数小舟(zhào)
B、 铁钯(yè)            岂能为暴携之去(zhàng)
C、 于沙上(yān)         沙为坎穴(niè)
D、 石必倒坎穴中(zhì)   流逆上(sù)
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寺河干    临:靠近。  于沙上      湮:埋没。
B、 山门于河    圮:倒塌。  沙为坎穴    啮:侵蚀,冲刷。
C、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设置帐篷。
D、 尔辈不能物理    究:研究,探求。   据理臆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 ,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 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 , 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 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 , 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的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 果得/于/数里外
D、 然则/天下之事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木杮             如再啮
B、 岂能暴涨携之去     啮沙坎穴
C、 闻笑曰             其反激
D、 山门圮河           当求之上流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B、 凡河中失石,当求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 又笑曰……
D、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 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 (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 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 (石兽)湮于沙上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特点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特点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上面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其下无水,树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 , 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无水,乃卜地通津 , 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伊犁: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②佐领:地方官员。③苟:如果。④绠:绳子。⑤格物:推究事理。⑥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遗址。

综合运用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