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 同步练习

日期: 2025-04-04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基础知识

下列有关《红楼梦》曲词对应的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聪明累》)——王熙凤
B、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好事终》)——秦可卿
C、 “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乐中悲》)——史湘云
D、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虚花悟》)——贾元春
下面人物描写中选出最切合薛宝钗形象的一项(  )
A、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B、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C、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D、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是( )
A、 王熙凤
B、 李纨
C、 薛宝钗
D、 晴雯
下列对《红楼梦》中有关情节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受薛姨妈所托送宫花,顺路先给了“三春”和凤姐,最后送给黛玉,却不料黛玉话中带刺,言“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宴,湘云说唱小旦 的戏子有点像黛玉,黛玉认为“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 „ 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些都是黛玉敏感自尊性格的体现。
B、 《红楼梦》在叙写豪门奢华的生活时,往往突起波澜,引发我们的思考。第七回中“焦大醉骂”正是曹公于平淡处起波澜的笔法,从而撕开了贾府“败絮其内”的真相,不仅使读者看到了贾府的穷奢极欲,而且使读者理解了贾府崩溃败亡的必然结局,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C、 第十一回中凤姐探望了秦可卿后,赶往园中听戏。猛然间贾瑞从假山石后出来,意图调戏凤姐,而凤姐虚与委蛇,心中却早已定好应对之策,进而引出下回的“相思局”和“风月鉴”, 体现出凤姐狠辣的性格特点。
D、 第八回,宝玉从梨香院回到自己的住处,得知他留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被李嬷嬷拿去给孙子吃了,后又得知早起沏的枫露茶被李嬷嬷喝了,大为生气,打算把这个乳母撵出去,体现出富家公子的任性使气、忘恩负义,只对身边的丫鬟关怀备至,却对乳母毫无感恩之心。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元春是荣府的大小姐,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B、 《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 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料被秦业发现。秦业将智能逐出,将秦钟痛打一顿,自己也被气死了。
D、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贷,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以神话故事开端,讲述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也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看似繁荣却暗藏危机的大家族的兴衰史,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著作。
B、 小说主要以贾府为舞台,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古典文言小说。
C、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史》《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小说作者以“大旨谈情”自勉,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因此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D、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版本有80回和120回两大系统,其中120回版本的后40回是高鹗所续,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下列事件中,发生在最后的一项是(   )
A、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B、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C、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D、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这里牵涉到作者本身难得的包容心,以及他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

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在朋友在谈这个事情,转述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喜欢谁,不喜欢谁,我们称之为主观。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就是有超越感,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镜子本身没有选择,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镜子完全呈现你的状态,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我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最像镜子的小说就是《红楼梦》。

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不喜欢谁。 (摘编自蒋勋《蒋勋说〈红楼梦〉》)

材料二: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三: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𤫫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䀉”。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隨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𥁐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