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达标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2-25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强调在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后,就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确定系统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确定若干可行方案。从空间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大处着眼可以上升到流域、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这就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以长江流域来说,以生态保护的区域协调为契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流动,长江经济带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空间系统。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小处细化,可以聚焦到县域、乡域,并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例如,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这样的“三生”空间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个小的空间系统,需要协调多重目标,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无论是大到流域空间,还是小到乡域空间,都要从系统的视角,协调空间范围内的主体,充分发挥空间系统的综合功能,确保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还强调在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实现方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不能急于求成,这项建设任务在时间上呈现出很强的代际性。这种代际性,体现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命运攸关,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福祉相连。因此,当代人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规划好,在时间上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仅现在要做,未来也要做。这种“薪火传承,绵绵不绝”的代际性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观。

(拥编自张颖,王智晨《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

材料二:

      生态文明在一般意义上是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文明发展形态,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涵容、相互促进的新文明形态。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内蕴的本质关系。离开环境保护、突破生态阈限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当学会在自然的阈值边界内寻求生产和生活之道,以此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底线。绿色发展,是以生态保护为红线、为前提的发展,是由绿色、生态来定义的发展,是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为机遇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离开发展来讲生态保护,这种保护也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的。离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实现人们的利益,单纯的生态保护将失去内在动力和支撑而变成既无意义又不可持续的保护。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生态家园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使二者进入良性的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经济社会发展来保证青山绿水的永续常驻,在这种互动张力中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使人们能够在治理水土流失中获得利益,在环境保护中实现发展。

(摘编自林默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材料三: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一书中,刘经纬教授团队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详细剖析,以此来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策略。比如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以期达到和谐统一,不能无限度地索取与利用大自然;道家的思想文化中蕴含着“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也告诫我们顺应自然的本性而活,不要过分地追求物质财富等等。当然,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借鉴,但也有其局限性,并且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制度、价值追求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摘编自董前程,王慧《生态文明:放眼未来的文明抉择——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

材料四:

       60年来,河北几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肩负国家使命,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林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处北京正北方,塞罕坝的万顷林海,形成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拦阻了风沙侵袭北京。塞罕坝还是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每年蓄积淡水2200万立方米水,为保障津唐、辽西地域居民的饮水安全发挥了主要作用。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的动植物种基因库。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塞罕坝已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联合国授予塞罕坝建设者“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腾讯网《塞罕坝林场:一个林场成就一种精神》)

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百合花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 依然         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