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押题卷2(全国通用)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7-03
期末考试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31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小题。

夜听九寨

沉石

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 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洞内的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这水声来自海拔之巅,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我无须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说到“研学”,就不得不提起“游学”。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孔子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抛却政治和历史的因素,本质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游学活动。因此,在谈及“游学”时,一般都会把周游列国的孔子奉为游学的鼻祖。追溯历史,郦道元、玄奘、李时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游学的先行者,他们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可见,我国古人就有游历四方,探寻真知的觉悟。

从2013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相较游学,研学是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随着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的时代浪潮推动下,未来的研学旅行甚至会出现许多倍的爆发峰值。

 (选自《还你一个真实的研学旅行》,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

(单位:万人次)

【材料三】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此意见一出,也引发了多方思考:

家长:担忧

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扩展视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当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时间”离开家长视野、走出学校围墙,家长们多少有些担忧。

校长:需要保障机制

也很想带学生出去寓教于乐,可安全责任太大了,万一出事,学校就会被推向风口浪尖。此外,旅行涉及吃、住、行等,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列支,按规定也不能向学生家长收费,活动很难开展。

老师:内容如何有意义?

很多老师担忧:“研学旅行如何才能真正与课改内容结合?怎么把这个研学做得有意义很重要,而不是单纯地吃吃喝喝像旅行一样。”

专家:需要专业组织来操作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现在一些旅行社搞的所谓研学旅行,是游而不研。而学校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又是研而不游。真正的研学旅行,需要专业化的组织来操作。

(选自《研学旅行,要走的“路”还很远》,有删改)

【材料四】

海外夏令营、校园考查、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与此同时,各种乱象也开始显现。

任意“贴标签”,过度逐利。业内人士表示,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甚至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逐利的幌子。

“假大空”“走马观花”。目前,不少研学旅行项目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或是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但实质性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缺失,“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

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一些研学机构在师资选拔、培训等方面欠缺考虑,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严重失衡,甚至出现过1名老师负责三五十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研学旅行,尤其是海外项目存在较多安全误区,包括文化误区、法律误区等,如果机构对项目把控率不高,且没有很好的界定和排查,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风险。

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不少学校只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受访专家认为,研学旅行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从而使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可以作为重要参照。

(选自《研学旅行有哪些“坑”》,有删改)

作文:(55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