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6-25
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

中国汉服有许多别称,如华服、汉衣冠、华夏衣裳,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汉服早已成为东方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发展,汉服很难成为大众的日常服装,但因其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材料一:

从总体上看,汉服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一种为上下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如冕服、襦裙等;另一种为衣裳连制: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如深衣、袍等。汉服除了形式特点鲜明外,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如“上衣下裳”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交领右衽”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右为尊的思想观念;“中缝垂带”“宽袍大袖”等体现出中国人正直和谐的思想观念。因此,汉服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体现。

(整理自赵文静《“汉服热”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

材料二:

(图片来自网络)

材料三: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一部汉服史等于半部中华文化史。汉服诸多特点,都可以在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说明其是根据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创新变化的。

朝代思想文化汉服变化特点

朝代

思想文化

汉服变化特点

汉朝时期

儒家思想为正统,兼收西域民族文化

以深衣为服饰主流,服饰质料乃至图文融入多民族的文化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魏晋时期

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发展

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衣式为大袖翩翩,饰带层叠,表现出飘然若仙的风格。

唐朝时期

多元文化共存

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出现了大袖衫、圆领澜衫、翻领对襟等多种装款。服饰图案也趋于丰满、华美。

宋朝时期

推行“程朱理学”禁锢人性

延续唐朝的款式特点,但变得简洁质朴。女装更是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明朝时期

重塑汉族礼仪

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去除元朝服制,全面恢复汉族服饰特点是宽大简洁,后期出现使用钮扣代替带结等新款式。

(整理自曹革蕾的《各朝代文化特点与汉服形制的关系》)

材料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近年来,随着“汉服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关注汉服,喜欢汉服。汉服文化能逐渐突破圈层,部分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不懈推广。他们会参与一些汉服讲座、汉服游园等活动,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此外,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也成为汉服推广的有利工具。贴吧、论坛发展到抖音等视频软件,让汉服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汉服甚至火到海外,成为西方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据观察, TikTok(抖音国际版)上仅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就已经突破了3亿次。

汉服何以愈受欢迎?“汉服最吸引我的地方肯定就是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汉服爱好者王一帆说,接触汉服后,她对戏曲、古画等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兴趣,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穿上汉服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穿越之感,仿佛在心中对话古今。”同是汉服爱好者的关嘉美说。汉服在面料、剪裁、色彩等方面都表达着传统文化的形意之美,而汉服对身材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对当代服装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服饰是生活美学的展示载体,也是流行文化的承载主体。汉服再次受到热捧,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宁夏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冯蛟分析称。

(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汉服“出圈”: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豆腐腥,羊肉膻

王付鹏

①差点儿被豆浆淹死的那年,我才发现母亲不吃豆腐。

②那年跟往年一样,腊月二十五天麻麻亮,母亲就洗净石磨吆喝父亲磨豆腐,母亲说:“这样才有过年的样子。”

③豆子是头天泡好的,父亲双手握着磨拐一推一拉,小石磨“格愣格愣”从左向右转起来,两圈或三圈后,母亲就拿小勺给磨眼里喂四五颗泡得圆鼓鼓的豆子和半勺水,白花花的豆浆豆沫从磨口流出来,顿时满屋生豆浆的香味。

④磨豆子是个出力不赶劲的慢活儿,从早到晚除了吃饭一家人都围着磨子转。午饭过后,我们兄妹三个也忙乎起来,一会儿围着父母看他们磨豆子,一会儿去门口等外爷。

⑤外爷要来送花馍,算算应该快到了,每年年关外婆都蒸花馍让外爷来送年 , 一是图个喜庆,二是想看看我们。往年午饭前外爷就来了,吃完饭帮忙磨豆腐,今天快黄昏了,外爷还没来。大雪已经铺平了路面和沟渠。母亲按捺不住,时不时到门口张望。

⑥父亲担忧地说:“不会在路上摔着了吧?这大雪天的!”

⑦“呸呸呸,臭嘴不灵,臭嘴不灵。”母亲急忙向地上唾唾沫阻止父亲。

⑧天擦黑豆子已经磨好,放在大木盆里等吃过饭上锅,我们才看见一个黑点踏着厚厚的积雪,“咯吱咯吱”慢慢变大,变成外爷。

⑨母亲像小孩一样扑进外爷怀里:“大呀,你咋才来?路上没摔跤吧!我都急死了。”

⑩外爷乐呵呵地说:“老了,腿脚不灵了,便走得慢。还好,没摔跤。”

⑪父亲帮忙接下背篓让外爷去喝茶,外爷抱起我说:“不急,先给我孙儿们取花馍。”

⑫母亲把一个点着红色、绿色的莲花型花馍切开,我们高兴地拿着馍你追我、我追你,比谁的馍上红的多、谁的馍上绿的多……追着跑着,一个不留神,我仰面八叉跌进大木盆里,豆浆豆沫雪花一般四下飞溅,盆中的豆浆先是让出一个人形通道,然后迅速合拢把我包围起来,像活捉一个入侵者。

⑬后来听母亲说跌进豆浆里的我又光又滑,他们三个人手忙脚乱四次拽出来又滑溜下去,第五次才把我捞出来。我只记得睁开眼睛时我在父亲的怀里,喉咙腥腥的发呛,喘不过气来。母亲拍着我的脸哭着喊我的小名:“牛娃子,牛娃子……”外爷急得大叫:“赶紧掐鼻沿子,赶紧掐鼻沿子。”母亲长长的指甲狠狠地摁在我的人中穴上,我“噗”地喷出一口豆浆开始不住地咳嗽,一家人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⑭“这豆腐,哎哟,我是不吃了。”母亲刮着我的鼻子说。

⑮外爷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一家人都笑了。

⑯豆腐做好,母亲切下一小块做成白菜豆腐汤。她先盛了一碗给外爷,又盛一碗给父亲,说:“你陪阿大吃。”母亲只舀了一碗白菜汤,其余的全进了我们兄妹碗里。妹妹好奇地问:“妈,你咋不吃豆腐?”母亲说:“你哥弄瞎的豆腐,你们自己吃,我不吃。”听到这话,我心里惭愧,觉得是我跌进豆浆盆里造成的视觉冲击,破坏了母亲敏感的味觉。但看看又白又香的豆腐,哪有什么“瞎”?

⑰那年过年,母亲有时尝一点儿豆腐,有时只拿起筷子往我们碗里夹,就连二娘送的豆腐也是这样。我疑惑地问母亲:“二娘送的豆腐我没弄‘瞎’,你咋也不吃?”母亲说:“豆腐有一股豆腥味,我不喜欢吃。”我松了一口气,原来母亲不爱吃豆腐,不是因为我把豆腐弄“瞎”了。

⑱母亲又从一盘萝卜炖肉里,把少得可怜的肉丁挑进我们兄妹碗里。我奇怪了,问:“肉没豆腥味你咋也不吃?”

⑲母亲说:“羊肉太膻了,不想吃。”我又知道了母亲还不喜欢吃肉,不过我们兄妹喜欢……后来,我们挑起生活的重担,品出了过日子的苦辣酸甜,我才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为什么总嫌豆腐腥、羊肉膻。

⑳每每想起来,我就会去母亲的坟上哭一场。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 年 06 期)

【注释】①膻:指羊肉身上特殊的腥味。②送年:过年前送礼。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