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福建省福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13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以下散文,完成各题。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梁衡

①年末深冬季节,到云南腾冲考察林业,主人却说,先领你去看热海。我心里一惊,这大山深处怎么会有海,而海又怎么会是热的?

②车出县城便一头扎进山肚子里。公路成“之”字形,车子不紧不慢,一折一折地往上爬,走一程是山,再走一程还是山;一眼望去是树,再看还是树。只见一条条绿色的山脊,起起伏伏,一层一层,黛绿、深绿、浅绿,由近及远一直伸到天边。直到目光的尽头,才现出一抹蓝天——这蓝天倒成了这绿海的远岸。

③走了些时候,渐渐车前车后就有了些轻轻的雾,再看对面的林子里也飘起一些淡淡的云。我说:“今天真算是上得高山了。”主人笑道:“正好相反,你现在是已下到热海了。”我才知道,那氤氲缥缈,穿林裹树的并不是云,也不是雾,竟是些热腾腾的水汽,我们车如船行,已是荡漾在热海之上了。

④所谓热海,是一个方圆十几公里的地热带。腾冲是一个休眠火山区。多少年前,这里曾经火山喷发,现在地面上仍留有许多旧痕。如圆形的火山口,黑色的火山石,还有奇特的“柱状节理”,那是岩浆喷出时瞬间形成的一片美丽的石柱。但最奇的是地下的热海。大约火山熄灭后地下的岩浆还是不死心,便试探着要找一个出口,悄悄地摸到这里,一直窜到离地表还有七八公里处,用炽热的火舌不停地向上喷舔着地面。于是这十几公里的土地就成了一台巨大的锅炉,地下水被煮得滚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热海。

⑤热海虽名海,但我们并不能像苏东坡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能如曹操那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因为这海是藏在地下的,我们只能去找几个海眼“管中窥豹”。最大的一个海眼就是著名的“大滚锅”,单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威力。要看这口大锅先得爬上一个高高的“锅台”。我们拾级而上,还未见锅就已听到滚滚的沸水之声,头上热气逼人。上到锅台一看,这口石砌的大锅,直径3米,深1.5米,沸腾的热浪竟有尺许之高。由于长年累月的滚煮,锅沿上已结了一层厚厚的水碱,真是一口老锅。大锅前又开出一条数米长二尺来宽的石槽,亦是水沸有声,热气腾腾,槽上架着一排竹篮,里面蒸着土豆、鸡蛋、花生等物。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蒸笼了。游人可以上去随意品尝这地心之火与山泉之水的杰作,就像在城市路边的早点摊上吃小笼包子。我们看惯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河,可谁又见过这年年月月翻滚不止的开水大锅呢?我抬头看一眼天上的白云和锅后山崖的绿树,忽然想起张若虚的那首名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山上何时现滚锅,滚锅何时初见人呢?天地间悄悄地隐藏有多少秘密。

⑥因为地处热海之上,山上山下露头的温泉就随处可见。为了能更深一层感知热海之美,我们选了一处浴室推门而入,待穿过短廊才发现并没有“入室”,而是豁然开朗,又置身在半山之上。原来这里的浴池并不是平地之池,而是一个一个挂在半壁,就如高楼上的阳台。试想,在半山之上,绿风白云,枕石漱流是什么样子?我极兴奋,不肯下水,先披衣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只见偌大一个池子,犹抱琵琶,叫一株从石缝中探出的大叶榕树俯身遮去了大半,而一株老藤左伸右屈就做了这池子的栏杆。池边杂花弱草,青苔翠竹,池水清清见底,水面热汽微微蒸腾。水先是从一个石龙头中注入池中,再漫过池沿,无声地贴着石壁滑向山下,于是过水的半面山岩就如一堵谁家宾馆大堂里的水幕墙,淋淋潺潺。我凭栏遥望着对面林梢上升起的轻轻的雾和脚下谷底游走的云,竟有一种将军阅兵式的自豪,然后翻身入水畅游其中,仰望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就是一条天上之鱼。天下真有这样的海吗?

⑦因为刚才池边的那棵大叶榕树,下山时我就留心起这山上的植被。我知道榕树喜热,多见于福建、两广,或者西双版纳,现在能现身于偏北的腾冲定是得了地下的热气。这么一想,果然发现这方圆远近处的树的确特别,既有许多亚热带的芭蕉、棕榈,又有本地的松、柏、杉、樟,还有远古时期留存下来的曾与恐龙为伴的黑桫椤树。现在科学家已经弄清热海的来历,是这满山的绿树饱饱地蓄足了水,然后再慢慢地渗入地下,经地火加热后又悄悄送回地面,这个过程75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湍流不息。这么说来,我们现在既是行在密林之中,又是站在历史的河岸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我已说不清到底该叫它热海还是绿海,抑或岁月之海。其实它就是一个为地热所蒸腾,绿树所覆盖,岁月所打造的令人陶醉的生态之海。

(选自《新湘评论》有删节)

阅读以下杂文,完成各题。

文艺批评不能全成了“文艺表扬”

彭超

以为选片前已做好功课,走进影院才知道上了好评的当;以为新出大剧热度高、评分高,充了会员追起来才发现是“坑”。如今文艺市场,不仅影视剧,就连某些文学作品也难逃口碑“翻车”现象。

某种程度上,文艺批评是“避坑指南”,但何以频频成了“挖坑指南”?恐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能解释的。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文艺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文艺表扬。”君不见,新作未出,“舆论攻势”已经开始。有砸钱营销的,有制作方、平台方“控评”的,有粉丝为自家“爱豆”刷分的,还有“小圈子”里抹不开脸面、互相“捧臭脚”的……好话套话多,真诚批评少,文艺批评喑哑失语,隔靴搔痒,渐渐成了“温吞水”。一来二去,大量创作乍看“花团锦簇”,细探却是“镜花水月”。文

艺批评理当“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好的文艺批评,看得透彻,说到关键,不仅能揭示作品的价值意义,提升审美趣味,也是引导创作、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的精到点评,不仅力推小说和戏曲走向彼时文学的主流地位,至今也是人们细读文本的重要参考。茅盾先生在应邀为《地泉》作序时言辞犀利指出“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作者大度收入书中,希望读者“得到些宝贵的教训”。反观当下,好评“尬夸”趋于同质,鲜少出现的差评,相关方面还难以接受,甚至闹出诉讼官司。文艺批评的精神荡然无存,又如何发挥正面功效呢?

鲁迅先生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将自己对现实和生活的亲历感受融汇其中,触景生情,缘事而发,这样的批评无论是赞美还是鞭挞,都会有理有据、有力有节。讲“好话”和“坏话”都是文艺批评题中应有之义,但难点显然更在于如何不留情面、尖锐锋利地批评。事实上,随着人们文艺鉴赏能力的提高,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受众都已有了基本判断,不好的作品再怎么造势也难获好口碑,好的作品哪怕“零营销”也不见得会被埋没。当此之时,如若文艺批评还滞后于绝大多数人的实际体验,实在太不应该。

如今,有些评论家总爱调侃“我为人民看烂片”,虽是戏言,却也点明了文艺批评还是要自觉为人民服务的。打磨好文艺批评这一“利器”,关键是确定评价标准,“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坚定立场,就要敢于底气十足说真话,而非唯唯诺诺看人脸色,甚至为利益所绑架。更进一步,就得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和文艺创作现象面前,廓清迷雾、去伪存真,提出问题、对症下药,以真知灼见启示作者、启迪读者,前瞻并引领文艺创作走向。

新时代呼唤真诚的文艺批评,必然也容得下“坏处说坏”。构建文艺批评的良好生态,文艺创作的“百花园”定会更加芬芳馥郁。

阅读以下《乡土中国》选段,完成各题。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情达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文字下乡》)

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古代诗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语文积累与运用(28分)
作文(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