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检测卷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14
同步测试
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理解(4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思、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副挽词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民族”一栏里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京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他写东西不是很快,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夜以继日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都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就是半天。 

 ⑥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我认识他后,他经常来往的有杨振声、张奚若、金岳霖、朱光潜诸先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 

 ⑦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欠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柯原。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⑧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着。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⑨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他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⑩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节选自汪曾祺《慢煮生活》,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1929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1935年,他去美国深造,在航空、火箭、导弹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引起美国军界、科学界极大震动。【A】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的金贝尔获悉后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的中国。”于是,钱学森被司法部逮捕了。经过朋友们的多方努力,钱学森才被保释,但仍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直到周恩来总理指示王炳南大使与美方交涉,钱学森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文本二: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B】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为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文本三:钟南山,曾经,他为了抗击非典,日夜奋战,无私奉献,让全中国人民刮目相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时,又是他临危不惧,甘冒风险,第一时间冲到前线。 

 【C】事前,他曾严厉警告老百姓:“千万不能去疫情重灾区,危险!”可刚一转身,他却奋不顾身去了! 

 到了那里,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争分夺秒,日夜奋战,马不停蹄,视察调研,团结战友,寻找病源。接着飞离疫情重灾区,去往北京,接受任务,来回往返。经过努力,很快找到病根儿,这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钟院士,为了人民的生命,为了百姓的安全,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找到抢救的良方,为了寻求斩魔的利剑,他跟时间赛跑,一时一刻也不得闲。困了,坐那儿闭闭眼;饿了,冲碗方便面。八十多岁的老人啊,干起活来胜过小青年!几天下来,他累瘦了脸,熬红了眼,可他精神抖擞,劲头不减,始终冲在第一线。 

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