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塘河,江南的一首词
王剑冰
一
叫声碎落了一河。群鸟的翅膀划得很低。有一只划破水面,水的绸立时向两边剪开。几条鱼摆着尾溅在上面。
风,说不清什么味道,淡淡的,甜甜的,沾得哪里都是。
水中生长着芦苇,或生长着荷花及飘摇的野草,与那些杂树构成塘河的副词与形容词。
榕树的须子长长地垂下来,垂到水中就变成了另一棵。那是瓯柑吧,一片红红黄黄的小灯笼。还有桂花树,此时正浓浓密密地播撒着清香。
这时看到了白色的蜂箱,蜂箱是静止的,但是你能感到周围那强磁场般的嘤嘤嗡嗡。
一条条老街多是旧时模样。一座塔,高高矗立在岸边。那是塘河的徽章。
塘河是温州版的曲水流觞,诗情在一个又一个婉转里徜徉。
水留下了时间,时间改变了温州的格局。有了河,便有了沿河的房屋与街巷,有了一座城市的经络与气质。
名气不小的茶山、仙岩、梅雨潭在它的周围,白象塔、白云观、洞文观在它的周围,但都不影响它的一枝独秀。塘河的个性,展现为温州的另一种乡愁。
二
这里的水是免费的,景是免费的,一丝丝的风也是免费的,但你又感觉它们是最贵的,所以你就有了珍惜,有了不舍。你得慢慢消受。
不同的时间来,你会发观,塘河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即使一天中的一早一晚,也是不一样的。水的色光,水的纹理,甚至水边的衬托也会发生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变化,一下子也说不清。
塘河是温州享受不尽的福利,外地人只有一次次来蹭这福利。在外来的客人中,还有鸥鸟、白鹭和黄鹂,它们同样喜欢这片水域,喜欢来这里恋爱,生子,将自己变为永久居民。
过了划龙桥,过了妙鸿桥,一座座的桥还在前面等着。据说唐宋以降,桥多为木制,这些石桥不知起于何时。一根根石柱子深扎于水,绿色的苔藓爬上了顶端。
顺着塘河往前,还会看到山峦,山峦不高,但很有特色。其中的仙岩,就跌落一个仙瀑,跌成了朱自清笔下的一潭“女儿绿”。
不知道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道都通往哪里,叶适等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在哪一处水边隐居?
塘河据说从晋代就有了,水流直通飞云江与瓯江,而后通向大海。王羲之任永嘉太守时,曾一次次登舟,体味“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美妙。而另一位太守谢灵运的小舟,也让塘河泼洒出一条山水诗路。
有人在水边垂钓,我知道,他不是为了一时的欢腾,他是为了那种自在。
水边还有许多的台阶,也就有了洗洗涮涮的女子,在手上弄出一圈圈的涟漪。男人们喜欢坐在高处,在这些涟漪里沉迷。
吉敏说,由于是水乡,过去人们很多事情都在水上做,比如有卖果舟、卖餐舟、卖水舟,方便别人,也方便自己。吉敏说,以前还有十分热闹的“水上迎亲”,比如一个女子住在瓯海的仙门,出嫁到郭溪,男方就划着船来。迎亲队伍与娘家亲戚以及嫁妆都是一溜的船队。船上响着喜庆的吹打,岸上围着观看的乡亲,颇为热闹。还有“水上台阁”,就是在船头搭戏台,演员在船上唱,观众在两岸看。遇打赏的,船上的人就伸出一只长杆子接了。吉敏说,塘河上最热闹的时光,莫过于五月端午赛龙舟,那天,人们会早早地守在河边,等着一声鼓。赛船的分成组,有家族的,街道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时间,水上的岸上的都发疯般的嚷成一团,像是与一条河较劲。
听着吉敏的话,眼前出现了一幅民风淳朴的水乡画境。
三
间或有雨下来,让画境更有一种水墨氤氲的气息。随着清新深长地吸入,再深长地吐出,心神顿时爽快极了。这时再看水,水上已经烟尘缥缈,船儿在烟尘间钻进又钻出,做了画中的自己。
看着时,着木屐的谢灵运、穿长衫的朱自清在水边闪现。或许还有浣纱的西施,人们传说她曾随范蠡在这一带隐居。
水环抱着温州,也藏着秘籍。
你随便从哪一处上岸,都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等在那里的不是一座安静的老城门,就是端肃的老祠堂,或是一片热闹的新街市。明清的遗存与巴洛克建筑及现代的楼群交相辉映,让人感觉这是一座韵味十足的城市。
我以为,塘河既是温州的母亲河,也是温州的代言者。它透露着一种温州气象,这种气象比你看到的其他数字更有价值。在外人的印象里,来温州就是来感受现代的节奏。不,我说你应该来看看塘河,来感受一下江南的温州,感受一下温州的舒缓与润泽,清新与透彻。
塘河两岸还有不少梅花,入冬时节一片灿白又一片炫黄,古代就有文人雅士划船赏梅的传统。还有杨梅林海,初入梅雨期也正赶上梅熟。那时你来,会看到河两边满是梅子的艳红。温州人会叠声地说:“入梅了!”入梅一词,意味隽永。
船已经行走很久,塘河还在绕着,无有穷尽地绕着,它不是山呼海啸那种铺排,它是轻拢慢捻那种悠然。大海在不远处候着,它不急,它要在这里好好地绕一绕。温州对于它,有着太多的不舍。望见了八百里大罗山,起起伏伏,郁郁葱葱,成为温州的壮丽画屏。山洼处有高高的状元坊,还有叠着黄色的卧云寺。
弃舟上到山上,竟然清晰地看到了这条河。此时正是黄昏,夕阳在山,放射出最后一缕光芒,这缕光芒将温州美丽地映现出来,尤其是塘河,现在镀上了一层金黄,就像温州围着的一条华贵绶带。
渐渐地,颜色在变,已经变成了深红,深红一点点远去,那里,或就是大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