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吉林省长春市新区2022年中考历史诊断试卷

日期: 2025-04-02 中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中外历史上著名的航海活动中,尚未使用指南针的是(    )

A、 鉴真东渡日本
B、 郑和下西洋
C、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
据记载,汴京勾栏从早到晚“全年不歇”。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可以在此(    )
A、 观看艺人说书唱曲
B、 听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C、 欣赏字正腔圆的京剧表演
D、 与关汉卿同台演绎《窦娥冤》
下列选项中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 西汉秦朝明朝
B、 秦朝隋朝元朝
C、 西晋隋朝元朝
D、 秦朝西晋隋朝
穿越时空隧道,梦回清朝,江西巡抚需前往西北考察,最可能路过(    )
A、 北庭都护府
B、 伊犁将军府
C、 西藏民族自治区政府
D、 西域都护府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    )
A、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B、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 农民革命运动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这表明(    )
A、   生产合作社适应了生产的发展
B、 赎买政策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
C、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D、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它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誉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第一步改革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它指(    )
A、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B、 沿海和内地经济开放城市设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下图为我国1978年与1998年工业经济形式构成对比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变化,表明我国(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D、 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当时古印度总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司法权及近半数的国会席次。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
B、 印度社会婆罗门掌神权
C、 婆罗门由贵族构成
D、 婆罗门不得同第二等级的人通婚
与如图作品属于同一地区的古代文明成就是(    )

A、 金字塔
B、 楔形文字
C、 种姓制度
D、 雅典的民主政治
下图是欧洲13世纪生产关系出现的新现象,它说明(    )

A、 租地农场兴起
B、 开始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兴起
D、 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
B、 是唯一科学的理论成果
C、 指导了各国工人运动
D、 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改革能否成功影响一国命运,日本在7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中叶分别进行的两场改革都促进了国家发展。这两场改革的相同点是(    )
A、 削弱幕府统治,加强天皇权力
B、 学习他国经验加速社会转型
C、 保留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
D、 立足国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以下史实与斯大林无关的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C、 实现农业集体化
D、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某班级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为主题展开讨论,下列可列入其发言内容的是(    )
A、 玻利瓦尔抗击西班牙殖民者
B、 卡德纳斯进行改革
C、 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之慧】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科技之光】

材料二:


【文学之雅】

材料三: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流(借指皇帝)”,妇女引领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四: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阁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传统之辩】

材料五: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这些制度、思想)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注:去旧更新),则社会永无宁日。

——节选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时代之光】

材料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摘编自杨凤城《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

【传承之任】

材料七: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选自十九大报告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