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06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日期: 2025-04-03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图是民国年间奉天盛合机器染厂的“女同学”布匹商标,它的出现表明当时(    )

A、 封建习俗为社会所废弃
B、 女性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C、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自由
D、 民族工业对外竞争激烈
下表是民国初年在中国境内煤矿工业发展状况表。这说明中国民族煤矿工业 (   )

年产量(万吨)

≥100

99-10

9-1

≤1

外商

100%

88.5%

41%

0%

华商

0%

11.5%

59%

100%

A、 出现了短暂的发展春天
B、 对外资有较强抵制作用
C、 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弱
D、 受内战影响陷入了困境
下图是1911年时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加人一等》。作者意在( )

注:图左为洋人,图右为清朝官员,落入盆中的为铜钱。

A、 揭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
B、 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
C、 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
D、 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控制的海关不仅趁机攫取了海关税款保管权,甚至控制了公债基金的保管权和出纳大权。这表明( )
A、 列强攫取了海关税款
B、 中国财税主权进一步丧失
C、 西方借关税支持革命
D、 清廷公债基金不断扩容
彭德怀得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根据地后,于1928年2月写诗称赞: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以湖泊或山区。由此可知,彭德怀( )
A、 认为根据地建设中存在左倾错误
B、 肯定了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C、 强调根据地发展要重视军队建设
D、 开辟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中国现代哲学家贺麟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躯壳和形式末节,及束缚个性的传统腐化部分”。据此分析,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绝对化倾向
B、 促进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觉醒
C、 实现了中国社会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
D、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
1915年《汉口中西报》刊载竹枝词《铁路》:“京汉迢迢鸟道通,骤于奔雷疾如风。羡渠历尽山川险,都在南柯一梦中。”这作为史料可以佐证(   )
A、 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B、 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C、 铁路通车推动了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
D、 火车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冲击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末叶,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力量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社 会阶层。二十世纪初,这种状况有了改变。以当时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日本来说,1896年 才开始有,1900年以前还不到一百人,1903年初已有九百人,到1905年、1906年更激增到 八千多人。留日学生中,数量最多的是师范生,回国后就在学堂中任教,带来不少新的思想和 习尚。在留日学生中,那时倾向革命的人越来越多,但还处在相当散漫的状态。1905年7月19 日,首倡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而享有极高威望的孙中山来到日本,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共同 领袖,成为足以团结各方面革命力量的中心人物。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 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实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 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 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

——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

材料二: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利,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

——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初年,由于元朝残余势力的袭扰,明政府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派驻军队并实行军屯。由于北方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军屯并不能满足边疆驻军所需要的大批粮食。为了保障军队供给,明政府规定商人可根据其运输到边地的粮数获取相应的可支盐数,换取盐引,到政府指定的盐场支盐,再运往指定地区销售。商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盐引,踊跃参与纳粮。考虑到内地运粮至边仓路途遥远且耗费较大,有的商人为获得更多利润,干脆就在边界地区自己出钱招募游民、开垦荒地种粮,自己建立城堡,把粮食就地纳仓,以换取盐引。

——摘编自侯龙等《晋商发展史话》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因循清末弊政,继续推行包商制度,即政府盐政部门向某些商人发放引票,收取一定费用。商人凭引票到盐场收购食盐,再运往指定地区销售,并主管该地区的盐税征收。包商按约定的盐税数额上缴政府,从中攫取高额报酬。同时,全国各区盐场所产之盐,由该区包商购买,运销指定地区。一些不产盐的地区,也由包商运来经销。针对包商制的弊端,张謇等人极力主张将盐与工商百物同等管理,几次掀起改革浪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整顿盐政,公布《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盐法》的公布实施,得到了舆论界和有识之士的一致欢迎。通过盐政整顿与改革,国民政府的盐税收入逐年增长。

——摘编自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等

论述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