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热爱劳动,读到了下面这篇散文,邀你参与赏析,回答问题。
又是一年插秧时
①当滋溜溜的南风一阵一阵吹来,当温暖的阳光变得热烈起来,当炸膀郎子(一种鸟)声声催促:大嫂大嫂起,烧锅带淘米;还有布谷鸟的不断提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又是一年插秧的时节到来了。
②家住淮河岸边,属于平原地带,一年两种两收。插秧种稻,是一年农事的重头戏。
③插秧之前要经过选种、浸泡、下地、培苗、育秧这些环节,然后才能移栽插田,除了这些,事先还得套上牛把田块重新犁一遍,新翻的土块一行行站立,像古代武士身披的甲胄一般,闪着光泽,非常好看。将秧田打满水,把犁子卸掉,换成带长长锐齿的横耙耖田,一个个犁田人腰板挺直,威武地站在木耙上,手拿鞭杆,嘴里不断发出“噢哧”“噢哧”驱牛的声音,时不时地还用鞭梢向上抽出,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潇洒极了,简直就是田野里的指挥官,颇有将军风度。不多时,一整块田的泥土就被耙得稀松碎烂,面浆似的,这样,插秧人站在水田里,脚陷在泥巴糊糊里,舒服的感觉从脚掌心一直传遍全身,受用得很。
④实际上,在男劳力犁田耙地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主要是妇女老人孩子,他们也在另外的秧母地里拔秧苗,俗称罅秧。拔秧不用站在水田里,相反有特别的坐具,一个木板子上钉一个长木橛子,插在水田里,人坐在木板子上像坐在板凳上一样,稳稳当当。由于木板子被经年累月磨得光滑,稍不注意,“哧溜”一下,整个屁股滑坐在水田里,这时,拔秧的男女老少就停下来起哄说笑,臊得裤子弄湿的人赶紧提搂着裤子,猫着腰回去换,以免人们说他尿裤裆,一旦传开了去,那可就丢人了。
⑤将拔好的一把把秧苗一担担挑到已收拾好地块的田埂上,用手将秧把子甩出抛物线形,均匀地扔进大田小地里,明晃晃的水田便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和生机,顿时撩起了人们下田插秧的冲动。
⑥根据地块形状,人们往往隔四五尺远就用一条长尼龙线确定在两端田埂上,然后贴着这条线插上秧苗,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打秧线”,打秧线的活主要由我们小孩子来完成,把线两端的树棍往田埂上一插,线绷紧扯直,顺着线从两端开始插,人往中间一会师,一条秧线就完成了,一块地里的很多条秧线打好,就等于把秧田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小格子、小框框,然后大人们只需将这些格框空白填满就可以了。
⑦可别就此以为插秧有多么简单,这里面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譬如说,插深了容易窝根烂根,浅了,吸不住泥土,被水波一漾,就会打漂,事后还得下田补苗,所以拿捏只能靠经验凭感觉了。
⑧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插秧快的人往往双手共用、手指互动,左手分秧、掭秧,右手取秧、插秧,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插秧人的站姿也有要求:不偏不倚站中间,牢记行规守分寸,无需左顾或右盼,正直全凭双脚稳。顺口溜的意思就是说,人站两条秧线中间,顾及两边,弯腰站稳,不用分心。插秧人都是以退为进,边插边退,直到田埂。
⑨插秧人在旷野,空气清新,环境优秀。远山隐隐,溪水淙淙,鸟雀脆鸣,虫儿呢喃,青蛙聒噪,牛儿哞哞,谁家的鸭子在不远的沟塘里玩耍,有时屁股和腿朝上,头插淤泥里搜索捕捉田螺泥鳅、小鱼小虾;鸡们也来凑热闹了,在插秧的田边,无需爪子挠,只需眼看清嘴瞄准就可以了,聪明的它们知道这时秧田边爬上了许多蠕蠕而动的蚯蚓,不撑个嗉子圆是不会停嘴的。吃长远腻味了,也想换换口味,不知哪个鸡叨了个小虫子掉头就跑,惹得其它几只鸡一窝蜂地跟着撵了上去......
⑩插秧的过程中还有小花絮。插着插着,不知谁喊了声“有蛇”,吓得胆小的人扔了秧把子就往田埂上跑,至于水蛭附腿吸血,也弄得那些很少下田的人大喊小叫,惊呼连连......
⑪我们小时候插秧时,有时还顺带在田边下逮黄鳝的竹筒,黄鳝一旦进去了,便有进无出,收获颇丰,喜滋滋地将黄鳝刺开、拍扁、切段、洗净,经过油炒烹炸,天赐美味,作为繁忙劳动的犒赏。那时鱼多,放水进田时,鱼有时也能进秧田,于是秧田逮鱼又成了一个快乐的小插曲。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你还能在父亲犁田时捡到甲鱼蛋、插秧时脚踩到深钻泥土的甲鱼。
⑫一晃好多年过去了,很多记忆都模糊了,可小时候插秧的情景我却始终难以忘怀。
⑬鞭打水响,农事正忙,又是一年插秧时,我下定决心,放下牵绊,去广袤的田野上书写那绿色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