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2-25
月考试卷
积累运用(3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学生手机不能带入课堂是“双减”五项管理政策要求之一。为了解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情况,学校对三个年级的学生做了抽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统计图(上图)。

材料二:“你姓彭斯,名字叫什么呢?”

“海伦。”

“你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吗?”

“我从更靠北面的地方来,差不多快到苏格兰的边界了。”

“你还回去吗?”

“希望能回去。不过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准。”

“你一定想离开洛伍德吧?”

“不,我干吗想离开呢?我是给送到洛伍德来受教育的,不达到目的就离开没有好处。”

“可是那个老师,斯凯契德小姐,对你这么凶。”

“凶?哪儿的话!她是严格。她讨厌的是我的缺点。”

“可要是我换了你,我会讨厌她,对她反抗。她要是拿那个鞭子打我,我就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

“你也许不会那么做。可要是你真那么做了,勃洛克赫斯特先生准会把你从学校开除出去,那就会让你的亲戚非常痛心。宁可忍受一下除自己之外谁都感受不到的痛楚,这总比冒失行事,让所有和你有关的人都受连累好得多。”

“可是,在满是人的屋子中间罚站,挨打,终归是丢脸的呀。再说你是这么大的姑娘了,我比你小得多,还受不了呢。”

“可是既然你躲不了,那就只好忍着点了。命中注定要你忍受的事,你尽说受不了,那是软弱和愚蠢的。”我听了她这番话非常诧异,这套忍耐的学说,我领悟不了,她对惩罚她的人表示的宽容,我更是没法理解和赞同。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海伦·彭斯是借助一种我看不见的光来看待事物的。我疑心也许她是对的,是我错了,可是我已不愿深究这件事。

(节选自《简·爱》)

阅读(40分)
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宝库

①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元整知识体系。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②“二十四节气”无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但只有农耕文明并不足以产生二十四节气,还要有发达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

③当然,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还有很多因素。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农家成为其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并在诸子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农家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体现了先进的农家思想,也促成了内涵丰富、以掌握农时为目的的包含二十四节气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

④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息息相关,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比如山西南部是冬小麦的主产区,有节气谚语曰:“麦长四季春为主,十年九春旱”“立春天还寒,麦田浇灌莫停歇”等等。当代中国农业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河流水质下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草木鱼虫、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这也许是二十四节气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吧。

阅读

我的老师齐白石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乌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用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宇“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 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作文(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