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宜宾市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6-26
高考模拟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主题是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和时代主题曾经是近代的“反帝反封”和“富国强兵”、五四时期的“启蒙”和“救亡”、革命年代的“革命”和“翻身”、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等。这些主题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主题和文学主题。我们现在已经走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史的一个阶段,拥有新的时代主题和文学主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新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新主题,新时代文学应该探索从各个角度反映这一主题。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和时代主题已经不重要了,而是说我们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坐标和视野中对以前那些主题做出新的思考与调整,重构新时代的文学主题与思想地图。比如,“反帝反封”、“启蒙”和“现代化”是过去的时代主题与文学主题,现在历史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对这些主题的思考方向已经发生改变。五四时期以来我们主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现代人”,有学者因此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概括为“改造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我们已经融入世界体系和现代格局的今天,随着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城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载体渐次消失,我们更多地考虑的是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还是“中国人”。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还开启了新的思想与话语空间,比如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这些新命题既是时代主题也是文学主题,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视野,开辟了新的艺术探索方向。以“脱贫攻坚”为例。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有历史性和世界性意义。2020年我们已完成脱贫攻坚的时代任务,现在,我们正在朝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但对如何理解脱贫攻坚的意义与特点,如何面对和书写这一重大社会变革,如何将新时代的中国经验转化为中华民族新史诗这些命题,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方法论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脱贫攻坚的关注点在于“贫”与“脱贫”,这一关注点明确了我们要摆脱的状态和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脱贫攻坚”这看似简单、人人都懂的语言的背后隐藏着宏观的理论思维和对时势的精准判断。“脱贫攻坚”这一命题的着重点不是穷人,富人等不同的社会阶层,也不是合作化、包田到户等不同的生产方式,而是“贫穷”本身。“脱贫攻坚”以简洁的语言直抵根本,让我们在一个新的坐标中重新认识现实。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与空间。与此相似的命题还有很多,这些命题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主题。但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主题的新颖性、独特性、丰富性及其实践的认识还有待深化。

(摘编自李云雷《再论新时代文学“新”在哪里》)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自然万物不仅为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心灵慰藉。有形有色的自然很容易引起人类的关注,同时,也使得我们开始进一步欣赏自然,将其描摹图绘,或是为了形象记录,或是为了美学欣赏。世界各地一直都保留着图绘自然的传统,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绘画统称为“博物绘画”。既然称其为“博物”,那么这类绘画一定要反映画者对自然的观察,呈现出自然物的显著特征,换言之,博物绘画不一定描绘得最为逼真,但一定要将其最鲜明的特征表现出来。这种以真实观察为基础的绘画,传统上主要用于图像化的记录自然物,或是艺术化的捕捉自然美。随着科学的兴起,博物绘画分化出新的功能,用以辅助自然科学研究,最常见的便是生物科学绘图。

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例如,五代宫廷画家黄签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清代蒋延锡所给《塞外花卉图》中,记录下他在塞外观塞到的66种野生花卉。在传世的大量绘画作品中仍不乏博物绘画,它们还有待于人们深入发掘。

中国博物绘画在二十世纪初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性的博物绘画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这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绘画被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其中创始性的代表画家是冯澄如。他在二十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博物绘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生物资源普查以及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推动了生物科学绘图的发展,这类博物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历经半个多世纪陆续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两套丛书汇集了众多画家的数万幅作品,由此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物科学绘画风格。进入21世纪,随着大型动植物志书编纂工作的完成,服务于科学的博物绘画创作进入低潮阶段,但全社会对自然生态的持续关注,赋予了博物绘画新的使命:逐渐从单一服务于科学研究转变为对公众的科学普及和艺术熏陶。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之前从事专业科学绘图的画家逐渐使自己的创作风格更贴近大众审美需求,以达到科学与艺术宣传并举的效果。

现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图绘自然的活动之中。与之前经过培训的专业科学绘图画家不同,他们有着各自的艺术背景,并巧妙地将自身具备的艺术技能融入创作当中,使得现阶段博物绘画展现的主题和艺术风格有了极大的拓展。这两个博物绘画的主要创作群体不断融合交流,是当前博物绘画发展的好兆头。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也为博物绘画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这门描绘自然的艺术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补充,人们将在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视觉图景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重断审视自然,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摘编自王钊《图绘自然博物绘画在中国》)

材料二:

摄影,能够把植物植株的形状、色彩等非常真实地呈现出来。但也恰恰是这种真实的还原,画面中的信息就非常多,导致我们对这种植物特征的把握受到影响。但是手绘就不同了。手绘可以清晰地画出一株植物的特征,尤其是植物叶片的形状、纹路等,手绘可以画得非常清晰,而我们都知道,叶片的形状和纹路,往往是辨认植物的重要依据。这里面其实涉及手绘与摄影不同的技术特点。摄影要突出一个叶片的形状和纹路,主要靠光线明暗等来勾勒,而手绘的基本手段是线条,有比线条表现纹路更直接、更有优势的吗?

手绘可以把人眼看植物的视野画到纸面上,而摄影只能拍摄出取景框里的景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手绘图会感觉很自然、很“开阔”,而照片却容易有一种局促感。另一方面,摄影一个画面只能拍一个视角,并且遵循客观透视的规律,任何角度都会有某些位置的变形。而人在手绘时,可以把多个视角的信息画在一起,并且可以以人的“主观透视”,让任何位置都不变形。手绘植物既可以把一株植物的各个方面如叶、花、茎等不同部位任选画在一个画面上,也可以把植物不同季节的状态画在一个画面上,如把春天的叶与秋天的果画在一起。而摄影在这两方面都难以做到,只能拍多张不同的照片。尤其在时间上,手绘可以画此时的植物,也可以画彼时的植物,画出人对植物的记忆。而摄影在这方面就办法不多了。

(摘编自张连友《发现手绘的价值》)

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

坐宫

闻琴

河水流进山洼,回旋而上。春季到来,水畔就铺满青绿不一的荇草。行人若再往里,得过一道山岭。岭子靠左,那最平坦的一处,叫做白家岙。白家岙的人都姓白,唯一一个会唱戏的男人却姓蓝,人称蓝三爷。清晨,渡船停泊,一瓣一瓣的落花漂浮水上,他总喜欢来这里吊嗓子,而后,踱着方步,念几句白,唱一段慢板。

“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我好比浅水龙被困在沙滩。”①

蓝三爷也干农活儿,从一开始的笨拙,磨炼成一个庄稼好把式。看着热火朝天的农田收割场面,他也会丢下农具,来几段西皮流水助兴。村人就寻个木枝,敲击瓷碗给他伴奏——这也似作响锣鼓,好像真过了一回千军万马的瘾。

村里学校老师缺失,蓝三爷说自己戏校毕业,认字识数,因而常常主动代课。空闲,他还在操场上给孩子们演上几段打戏。孩子们围聚在他身边,瞪着眼,张着口,好像窥到另一个世界,也模仿着戏里的角儿,性格变得稳重。

蓝三爷是个热心人。每逢村里捐款,他是头一个。要是赶上修路造桥,那更是义不容辞。他还好打抱不平,谁家男人欺负女人,那可是不给半点面儿,该训就训。在村人的记忆里,蓝三爷又是孤僻的。黄昏时天气阴沉,水面歇满乌黑的蚊蝇,天边黄云翻滚,远处传来尖利的鸟雀鸣叫,夜里必是滂沱大雨。他常立在洼头,凄惶行走,背影孤单。

一个邮差走进僻静的小村,蓝三爷接到一封信,信封戳着一个外国地址。灰雾蒙蒙的早晨,他换上中山装,渡船去镇上,又去县里、市里、省城,乘飞机,漂洋过海,到达一个地中海小国。蓝三爷哪儿去了?孩子们不适应,不停地提醒大人。那名邮差又来送信时,孩子们便围住打听。哦,他大概出国了,他的两个哥哥联系上了他。

白家岙的人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音调。聆听过他唱腔的河水、黄莺、小狗、花朵,就更为寂寞。岙里的孩子,挎着书包,绕过河水,也学着蓝三爷吼上几声,咿咿呀呀,振作精神。“头上摘下胡地冠,身上脱下紫罗衫。沿毡帽,齐眉掩,三尺龙泉挎腰间,将身来在宫门站,等等等等候了公主盗令还,爷好出关。”

月白风清的晚上,蓝三爷突然又回来了,他依旧穿着出国时那身中山装。他在岙里走来走去,摸摸孩子们的脑袋,这个看看,那个瞧瞧,分发一些零食水果,满眼看不尽的喜欢。

“蓝三爷,你干啥要回来?”

“我是中国人,这儿才是我的家。娃娃们,想我不?”

“想,就像杨四郎盼归那样想着哩!”

“那是想得紧……”

岙里通网那天,岙口突然驶来几辆县剧团的大车,车上下来几个领导模样的人。村人这才明白,当初三爷迁籍岙里,并非像他说的“在家行三,而今却是孤家寡人”,还添了一段仇恨。

蓝三爷的爷爷是名角儿,性格刚正。蓝三爷一身技艺由爷爷传授,性格也随爷爷。团里有个歹人心存嫉妒,处处打压,让他从A角唱B角,从B唱C,最后逼他跑起大龙套。蓝三爷性子拧,处境也越来越糟。歹人潜进他的宿舍,放了一把火,他烧成重伤,母亲和妻子重伤不治……动荡年代结束,那歹人官运一直亨通,等到快退休,才被人告发贪污。审讯时,交代自己就是当年的纵火犯。

剧团领导请蓝三爷清唱几句《坐宫》。他颇为不屑,凄凄惨惨的,又哪如一曲《借东风》听得人神清气爽,妖魔鬼怪就此一扫而光。站在遒劲的苍松下,蓝三爷被毁伤的头皮格外醒目,脸上的坑洼似月亮表层,那手臂上的累累疤痕,在阳光下闪着坚韧的光。“我哪儿也不去,就在村里给娃儿们唱,快活又自在。”

蓝三爷说毕,飘然离去。这舞台上的角儿收了蟒袍皂靴,敛了光芒,洗净粉墨油彩,一旦肚饿,任是神仙也得回到炊烟灶台,吃五谷菜蔬,变成接地气的农夫凡人。

河水静静流淌,日落星布, 白家岙拆了迁,一幢幢安置房拔地而起。村子寂静了一些,时不时,也听说村里哪家哪户的小娃儿,被省城的戏校招收。他们在月下追觅已逝尊者的魂魄,唱念做打,英姿勃发。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第2期,有删改)

【注】①文中的唱段均出自京剧《坐宫》,讲述了北宋名将杨延辉金沙滩一战被俘,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为夫妻,被迫留在他乡的故事。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

陈文帝天嘉三年。齐主之为长广王也,清都和士开以善握槊、弹琵琶有宠,辟为开府行参军,及即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四年,齐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和士开有宠于齐主,齐主外朝视事,或在内宴赏,须臾之间,不得不与士开见,或累日不归,一日数入,或放还之后,俄顷即追,未至之间,连骑督趣。奸谄百端,宠爱日隆,前后赏赐,不可胜纪。每侍左右,言辞容止,极诸鄙亵,以夜继昼,无复君臣之礼。常谓帝曰:“自古帝王,尽为灰土,尧舜、桀纣,复何异?陛下宜及少壮,极意为乐,纵横行之,一日取快,可敌千年。国事尽付大臣,何虑不办,无为自勤约也。”帝大悦,三四日一视朝,书数字而已,略无所言,须臾罢入。帝使士开与胡后握槊,河南康献王高孝瑜谏曰:“皇后天下之母,岂可与臣下接手。”孝瑜又言:“赵郡王叡,其父死于非命,不可亲近。”由是叡及士开共谮之。士开言“孝瑜奢僭”,叡言“山东唯闻河南王,不闻有陛下”。帝由是忌之。孝瑜与尔朱御女言,帝闻之,大怒。夏六月庚申,顿饮孝瑜酒三十七杯。孝瑜体肥大,腰带十围,帝使左右娄子彦载以出,鸩之于车,至西华门,烦躁投水而绝。赠太尉、录尚书事。诸侯在宫中者,敢举声,唯河间王孝琬大哭而出。六年。齐著作郎祖珽有文学,多技艺,而疏率无行。又坐诈盗官粟三千石,鞭二百,配甲坊。显祖时珽为秘书丞盗华林遍略世祖为长广王,珽为胡桃油献之,因言“殿下有非常骨法,孝徵梦殿下乘龙上天”。王曰:“若然,当使兄大富贵。”及即位,擢拜中书侍郎,迁散骑常侍。与和士开共为奸谄。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五·周灭齐》)

【注】①华林遍略,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类书之一,一共六百二十卷,成书后广为流传。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