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2023年中考语文:提高创新类题型应变能力专训(一)

作者UID:22250625
日期: 2024-06-27
复习试卷
填空题
默写
语言表达
名著导读
问答题
综合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空 座

李海燕

①葫城 20 路公交车,行走的是城市主干线,每天都很拥挤,尤其早高峰。为了挤上第 一班车去上学,我每天都要提前十分钟抵达站点,今天也不例外。

②车裹着一层晨曦,从东边驶了过来,停在起始站的第三个站点。我被身后的人挤拥着 上了车,刷完卡向里面移动。突然,我眼前一亮,竟然还有一个空座位,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从城东到城西第六中学,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能有个座位是我求之不得的。

③我拼命向那个座位挤去,生怕没挤到位,就被别人占据了。等挤到空座跟前才发现,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那个座位还空着,似乎还被人们留有一定的空隙,生怕贴着那个座位似 的。

④这有点儿不合乎情理。我老爸老妈曾告诫过我,遇事不可鲁莽行事,要多问几个为什 么,以防遇到什么意外伤了自己。其实不用他们说,我已经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遇事有 自己的思考。

⑤我看着那个空座位,没有一个人试图去坐。好端端的一个空座,为什么没人坐?还给 空座位留有空间,好像上面坐着一个什么特殊人物似的。我摘掉眼镜,揉揉眼睛,座位确实 空着,座位上灰蓝格子的小垫子,色彩分明,且铺得平平展展,上面没有任何污物。这不是 有点儿不合乎情理,而是很不合乎情理。我在坐与不坐之间犹豫了一会儿, 最后决定放弃这 个座位。如果真有什么蹊跷,我岂不成为全车人的一个笑话。

⑥好奇心在作祟,即使离开座位一段距离,我的眼睛也一直不肯放过那个座位。脑子也 不肯善罢甘休,问题会不会出在垫子下面?我的眼前晃荡着一个晕车者,我看不清他的脸, 也不知道是男是女,只听见他或她的干呕声。我晃了几下头,把这个幻象赶跑。

⑦车在棉麻公司站停了下来,公交车的前后门像两张嘴,吞进来一群人,又吐出去一群人,车厢里依然很拥挤。一个高个儿的大姐姐如我一样,看到那个空座位时,眼睛流光一闪, 之后便奋力向空座位发起进攻,等挤到空座位跟前,她也站住了。她扫视一下四周,当碰到 我的目光时,她迅速扭过头去,装作没事人的样子,越过空座位,向后边挤去。两站地后, 大姐姐下了车,我的眼睛跟着她的背影走了几秒钟,她的鞋跟足有十厘米高。

⑧就在那个大姐姐下车的站点,拥挤的人群把一个大哥哥挤到空座位跟前,他身子前倾, 眼看就要趴在空座位上了。他用两只长胳膊支在空座位的靠背上, 大声喊着,别挤了,我快 趴下了。喊罢他身子一挺,两只胳膊离开了空座位,身后响起一声尖叫,哎呀,我的脚!大 哥哥非常狼狈地说了声对不起,挤到旁边去了。

⑨那个座位经过了五六个站点,依然空着。

⑩到红星路站,上来一位盲人大哥,几乎每天他都是乘这趟车去光明按摩院。我猜想他 应该是光明按摩院的师傅。他手里的导盲杆有节奏地点着车厢地板,人们自动给他腾出一定 的空间,让他顺利走进车厢里。他停在空座前,本能让他知道面前有空座位。他用手摸了一 下空座位,嘴里说着“谢谢好心人”,便坐了上去。

⑪我知道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比明眼人还亮堂,如果垫子下面有东西,他一定会 察觉,但一直到终点站,他就那么坦然地坐着,瘪着的双眼里,除了笑意,没有别的表情。

⑫车到了终点站,盲人大哥从座位上站起来,回手抚平了被他坐皱的小垫子,然后点着 导盲杆下了车。我特别想掀开那个神秘的小垫子, 看看下面究竟有没有藏着什么。但在众目 睽睽之下,我还是随着人流下了车。但我敢肯定,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少,我看见很 多人离开车厢时都看了那个座位一眼。

⑬那一整天,我不时地想起那个空座位,脑海里给它编织了几种结局。

⑭第一种结局,盲人大哥在座位上站起来的时候, 身下的小垫子被带了下来,座位是干 净的,什么东西也没有,所有人都想多了。然而这个结局是不靠谱的,因为每个小垫子都用 带子固定在座位上,掉到地上的可能性不大。

⑮第二种结局,盲人大哥明明知道自己坐在一堆污物上, 人生的际遇让他有了非常人的 隐忍性,能够一言不发地坚持到最后。我想起时下最走心的一句话,看破不说破,那是做人 的最高境界。但是,假如那个座位上真有什么,在我一丝不苟的窥视中,盲人大哥不可能不 露出一点儿端倪。

⑯第三种结局,是我亲自问盲人大哥,听盲人大哥怎么说。每天下车后,我们有一百米 的同行路程。可我该怎么问呢?每天车上都有人给他让座,这个世界在他心里,是善良而美 好的,我忍心去破坏吗?

⑰所以,那个空座位,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难杂症。

(选自《小小说月刊》) 

检视阅读实践

去年的树

(日本)新美南吉

大树和小鸟是好朋友。小鸟每天在大树的枝头唱歌,大树一天到晚都在倾听小鸟的歌声。可是,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小鸟不得不和大树分别了。

大树说:“再见。请你明年还来这里,让我再听到你的歌声。

好的,你要等着我呀。”说完,小鸟朝着南方飞走了。

又一个春天到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白雪已经融化了。小鸟回来了,它回来寻找自己的好朋友——那棵去年的树。

可是,怎么回事?大树不见了,只有一截残存的树桩。

大树去哪儿了?”小鸟问树桩。

树桩说:“伐木人用斧头砍倒了大树,把它运到山谷那边了。

小鸟朝山谷飞去。

谷底有一座大工厂,传来了“刺啦刺啦”锯木头的声音。

小鸟停在工厂的大门上,问:

“大门,我的好朋友大树怎么样了,你知道吗?”

大门说:“大树啊,在工厂里,它被劈成了细细的小木条,做成火柴,卖到那边的村庄去了。”

小鸟朝村庄飞去。

一个小女孩守在一盏煤油灯旁边。

小鸟问:“你好。请问,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小女孩说:“火柴已经烧完了。不过,火柴点燃的火苗,还在煤油灯里燃烧呢。”小鸟静静地望着煤油灯的火苗。

接下来,小鸟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歌。火苗欢快地跳动着,看起来,它从心底感到欢喜。小鸟唱完了歌,又静静地望着火苗。过了一会儿,它飞走了,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选自《日本的童话》,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事实上,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性,相反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所知的是,噬菌体,或者说能够感染细菌的病毒都是极其重要的。噬菌体是海洋中细菌种群的主要调节者,在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中可能也扮演同样的角色。如果病毒突然消失,一些细菌种群数量可能会激增;而其他一些细菌种群则可能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完全停止生长。

这个问题在海洋世界中尤其棘手,因为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海洋中90%以上的生物都是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生产的氧气占地球总氧气量的一半——而这一过程是由病毒促成的。

这些病毒每天要杀死大约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通过选择性淘汰微生物,病毒确保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最终将氧气供给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

【材料二】

通常认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它的存在和繁衍都要依赖于宿主,如果没有宿主,病毒也就没了,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存在。病毒想繁殖下一代,途径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身物质植入细胞,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最后造成细胞凋亡,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播向世界。换句话说,就像计算机病毒程序一样,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

【材料三】

病毒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帮手。海洋聚球藻是一种在海洋中含量非常丰富的细菌,它们包揽了全球约1/4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吸收光能。海洋聚球藻里能吸收光能的就是一种能捕捉光子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基因正来自病毒。这些携带光合作用基因的自由漂浮病毒,将携带光合作用的基因“送”给了海洋聚球藻。据此,后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粗略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是病毒基因开展的。也就是说,你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气是海洋病毒惠予的。

病毒为什么会带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呢?这是因为它们的宿主——蓝藻。化石证据表明,蓝藻曾生活在28亿年前——它们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地球原始大气的成分,增加了大气中的氧,为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专门攻击蓝藻的这种病毒,在与蓝藻一起演化的漫长历程中,获得了蓝藻光合作用的基因,并利用这个基因更好地存活下来。

【材料四】

一些科学家推测,病毒有朝一日可用于调整碳循环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帮助遏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升温。但自海洋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仍然对其知之甚少。

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直接将此前科学界发现的海洋病毒种类扩展了超过12倍。多样性病毒的大量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故乡的灯火

邓英好

小时候,村庄的黑夜是被煤油灯点燃的。

夜的帷幕才刚刚拉开,家家户户的灯光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那一窗窗灯光在硕大夜空的笼罩下,泛着清幽细微的光芒,透射着最为纯粹而原始的光泽,静静地散落在村庄之中。

我时常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夜路,磕磕绊绊地在无边的黑夜中穿行,大地已经沉睡,冷落的乡村小道寂静无声,我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和喘息声。害怕,对黑夜的害怕,让我时不时地往身后看,以为有人跟在身后。脑中还不断地恶补遇到恶人、恶狗,甚至恶鬼的各种情形,我该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黑暗的心,温暖全身。于是,走夜路的担忧在灯火中悄然冰释,狂飙的心转瞬融化成一潭清清的水。

我渐行渐远,灯火依然穿透黑暗,默默为我送行。虽然灯光已经疏落散淡,却明灭变幻,一直在鼓励着我,安慰着我。

月亮是乡村最亮的一盏灯。月夜的村庄就像一个欢乐的剧场,而拉开剧场帷幕的则是那皎洁的月亮。每当明月升起,只要有人喊一声:“捉迷藏喽!”孩子们便会丢下饭碗,急急地跑出去,三五成群,奔草垛,躲树后,大呼小叫,不亦乐乎。大人们干脆不再点灯,他们或是拿出古旧的二胡在月下打发时光,或是聚在月下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吐着烟圈,聊得眉飞色舞,这一刻,应该是他们最休闲最温馨的时刻了。

我的父亲,一生都与农田为伴,他就像那风风火火的萤火虫,犁田、插秧、割稻,用辛勤的耕耘来填充孩子们那快速蠕动的胃;母亲则永不停息地寻寻觅觅,育子、洗衣、种菜。吃过晚饭,昏黄的灯影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或火炉边说说笑笑,共享家庭温馨时光。父亲或许会绘声绘色地讲起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向后人叙说一个大家庭绵延、发展和辉煌的历史;母亲呢?“割股奉亲”“卧冰求鲤”之类的民间故事就是她最感兴趣的话题,一家人在贫困中享受着天伦之乐。夜半梦醒,一定有父母的身影在陪伴,柔和的灯影下,母亲摇着那辆破旧的纺车,将寻常的日子纺成细细的丝线,结成梭形的果实;父亲或扎扫把或编竹篾。他们用日渐消瘦的身子,铸就了孩子们向往飞翔天空的灵魂。

上学以后,我就着那如豆灯火复习功课。静谧的灯火下,母亲微笑着陪在我的身边,眼里满是希望。她带着顶针或缝衣或做鞋,一针针、一线线,把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温暖,全部纳进鞋底和夹袄里。她不时用针将灯芯挑上几挑,努力让火苗再旺一点,那灯火,便带着母爱,带着温暖,扑在我身上,让温柔和幸福之光在我心里滋长……

乡村的那一盏盏灯火,虽不明亮却有着醉人的暖意。照亮了一个个窗口,照亮了一张张或温馨,或疲惫,或幸福的脸。大人们借着那灯火,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愣是将艰难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年轻人借着那灯火的光芒,圆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学梦,脱胎换骨地成了城里人。

那年月,我如此,我家如此,故乡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家庭也几乎如此。

那年夏天,我圆了我的大学梦。

随后,我告别了亲人和朋友,也告别了故乡的灯火,走过村头,跨过那条伴我成长的藕池河,走入灯火通明的城市。城市处处充盈着忙碌和嘈杂,夜的灯光也显得凌乱和不安,我愈加想念故乡的灯火,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题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