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创新题”应对训练营(七)

作者UID:22250625
日期: 2024-06-28
三轮冲刺
单选题
语言表达
名著导读
问答题
综合题
综合性学习。
为了重视手写汉字,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学校将举行“书写的力量”主题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参与活动。
材料一: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材料二:近日,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观众的热切关注中落幕,但外界对于汉字、语言文化类节目的关注仍在继续。从暑期席卷而来的《汉字英雄》,到刚开播的《中华好诗词》,为何语言文化类节目会持续引发观众的关注?三档电视节目的主创都认为,这是由于节目切中了观众心中对于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
材料三:《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现在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等。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A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
      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B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农业、水利、交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测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与之相比,中国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但一直到90年代,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而从未将之“业务化”,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统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预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曾在“1988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以及2000年的汛期。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凭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即便掌握征兆、周密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8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我们及时抓住:1997年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科学家通过系统中众多模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这套系统主攻的是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

                                                                                             氦—3——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①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②氦—3是氦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有着许多特殊的性质。根据稀释制冷理论,当氦—3和氦—4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后,温度可以降低到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温度达到2.18k以下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氦—3还会出现“超流”现象,即没有粘滞性,它甚至可以从盛放的杯子中“爬”出去。然而,当前氦—3最被人重视的特性还是它作为能源的潜力。氦—3可以和氢的同位素氘发生核聚变反应,但是与一般的核聚变反应不同,氦—3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
       ③氦大部分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估计整个月球可提供71.5万吨氦—3。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相当于1985年美国发电量的4万倍,考虑到月壤的开采、排气、同位素分离和运回地球的成本,氦—3的能源偿还比估计可达250。这个偿还比和铀235生产核燃料(偿还比约20)及地球上煤矿开采(偿还比约16)相比,是相当有利的。此外,从月壤中提取1吨氦—3,还可以得到约6300吨的氢、70吨的氦和1600吨碳。这些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需的。俄罗斯科学家加利莫夫认为,每年人类只需发射只到3艘载重100吨的宇宙飞船,从月球上运回的氦—3即可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加利莫夫介绍,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该计划总的费用将在25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之间。
       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的探月仪嚣于2004年4月开始初样研制,其中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是该探月仪器工作的重要内容。氦—3作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研究的重要课题。
                                                                                                                                                                      (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飓风:自然的暴力
①2004年是否是飓风之年?如果你生活在美国,你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在1个月内,佛罗里达州已经3次遭遇飓风袭击,造成上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由于美国人主宰着世界媒体,飓风的消息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现在,第4个热带风暴珍妮又袭击加勒比海局部地区,它带来的暴雨和洪水在海地造成上千人死亡或失踪,使更多人无家可归。热带风暴和飓风到底是什么系?              ?            ?
②飓风是一种热带气候,它是热带海洋上的一个强低气压区,被狂暴的旋转风包围。在北大西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东北部太平洋以及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上,它被称为台风,在印度洋上又被称为旋风。
③当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就正式称为飓风,风速在每小时120千米以下都称为热带风暴。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达到飓风强度。飓风一词源于“Hudcan”,是加勒比海传说中的邪恶之神。
④飓风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气象条件:海平面温度需要高于26.5℃。它们的动力是水蒸气释放的能量: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的空气吸收海水热量后迅速旋转上升,形成一片超低压区域,成为风暴眼。
⑤飓风季节从6月1日开始,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最具破坏力的飓风通常出现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
⑥首先,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飓风可产生最高速度每小时320千米的强风,只有最坚固的建筑才能抵挡如此强的风。其次,它们总是携带暴雨,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洪水。第三,最为可怕的是,飓风有时会引发风暴潮现象。所谓风暴潮就是狂风和超低气压携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飓风推动水位提升的海水抵达海岸可能造成洪水滔天。
⑦飓风一旦抵达陆地,由于断绝了热海水提供的热能,通常迅速偃旗息鼓。但是,如果在开阔的海洋上,则可持续两个星期,甚至1个月。
⑧科学家试图弄清楚海面温度如何影响热带风暴的形成。部分影响是直接的:海面热水相当于飓风的燃料;但是,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海面温度变化总是伴随着部分大气变化,而大气变化又会影响海洋信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多少。1999年9月15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频繁、更严重的热带风暴、洪水、龙卷风。气象学家彼得森说:“我们确实知道,飓风的猛烈程度与海水温度直接相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造成海水温度上升,更多、更强的飓风将接踵而至。”但除了人类的影响,各种自然循环同样影响着热带风暴的形成。比如说,当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出现时,高海拔风向受到影响,这时大西洋上产生的热带气旋相对较少。飓风的形成同样与同温层风向、海洋局部区域温度、西非的降雨有关。
⑨2005年的风暴有:阿琳、布雷特、辛迪、丹尼斯、艾米丽等。造成严重损失的飓风有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二者分别是今年大西洋上的第11次和第17次热带风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小题。
      ①虚拟性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京剧艺术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京剧的虚拟性表演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摸拟生活实际进行的表演。
      ②大幕拉开,面积不大的京剧舞台上,除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之外,再没有别的道具,只有等演员出场了,你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知道这舞台上将要发生什么故事。演员通过虚拟性的表演,既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把白昼变为黑夜;既可以把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心理活动延展为几十分钟;既可以展现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也可以在转瞬之间跨越万水千山。这种虚拟性表演,能够在有限的时空里表现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事件。
      ③京剧演员的表演力图虚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间的行为,以打更表示时间的变化等。《武松打店》是一出武戏,说的是武松夜宿孙二娘的客店,因为误会,与孙二娘在黑夜中展开了一场搏斗。舞台上灯火通明,只摆着一张桌子,两位演员摸索着闪转腾挪、追逐厮杀,有时近在咫尺却浑然不觉,分明是灯火通明的舞台,现众却从演员的表演中感觉到,这是一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紧张激烈的搏斗。
      ④需要指出的是,京剧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前辈艺人于连泉演《拾玉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摸拟少女喂小鸡和做针线活儿的动作,他认真观察生活中少女喂鸡的手势、眼神,反复琢磨她们做针线活儿的过程,这使他的表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当然,这种虚拟性表演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的真实,演员的动作必须是舞蹈化、节奏化的。
      ⑤京剧的虚拟性,既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感觉,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