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6-28
高考模拟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想一下,某天某国际科学研究机构公布了一项可怕的发现:全球的真菌都消失了。

真菌形态多样,十分微小,有些甚至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但部分真菌会带来大麻烦。每年都有人因真菌感染疾病,例如会侵犯肺部的曲霉病,能引发严重脑膜炎的隐球菌病。真菌的消失或许能让数百万人受益。对动物界而言,至少120种两栖类不会因感染壶菌而灭亡,已导致600万只蝙蝠死亡的白鼻综合症亦不复存在。看来,真菌消失还挺好!

不过,到了来年春天,林业人员就开始着急了。本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却开始枯黄,树木也不再开花,因为大部分的植物都需要和真菌共生以更好地生长。

真菌的“真身”是深入地下庞大而密集的丝状网,它们绵延数平方米,甚至数公顷。部分真菌的丝状组织被称为菌丝体,它会和周围的植物建立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当菌丝体接触到某株植物时,会缠绕其根部形成一个密集的网状系统。接着,菌丝体进入根的内部,建立一个物质交换区。植物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糖分中的 20%~40% 提供给真菌。作为回报,真菌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营养,因为菌丝体的网络远比植物根系密集且分布范围更广。自然界90%的植物都依靠这种关系生存。其他种类的真菌充当“清道夫”,分解腐木和枯叶,有机物被消化,矿物质被送回土壤,二氧化碳则被释放到大气中。可见,没有真菌,地球上儿乎所有的植物都没法享受“外卖到家”的服务了。当然,植物还可以尽量延伸自己的根系来自食其力。只不过,额外生长的根系需要很多能量,非常不划算。此外,真菌还能保护植物:先行过滤土壤中的污染物,为植物提供化学防御,使其免遭病害或寄生虫入侵。总之,没有真菌,众多植物会变弱变小甚至枯萎。即使少数幸存,也只能尽量抑制自己的生长。

真菌的消失不仅关系到自然景观,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我们会和酵母道别,因为这些微小的真菌是一切发酵工艺的根基。没有酵母,自然也就没有葡萄酒和啤酒,制作面包和蛋糕更无从谈起;甚至连巧克力也没有了,因为让可可豆发酵是制作巧克力不可或缺的步骤。

真菌还是药物的来源之一。从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以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数十种可以杀死细菌的真菌毒素,它们使足以致命的细菌感染问题迎刃而解。换作以前,剧烈的牙痛都可能致命!一些从真菌中提取的物质还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抑郁症。因此,真菌消失也将致使药典里的一大部分药物跟着消失。再者,至今人类尚未完整统计和完全弄清世界上的所有真菌,其中90%以上仍属未知,这些都可能是新药物的潜在来源。

然而,真菌消失带来的最严重后果要在长时间后才会显现。真菌以有机物为食,通过分解有机物形成腐殖质,把有机物中的营养成分带回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这一步,土壤会变得越来越贫瘠,植物也将因缺少营养而逐渐死亡。木质素降解主要靠真菌,这种复杂分子用于构成植物的机械组织,是木材的主要成分。地球上每年有500~1500亿吨木质素需要被分解。如果不及时循环,大自然将堆满有机物。不出几年,森林会被堆积如山的腐木取代,草原将变成一片沼泽。最终,几乎整个生态系统都将因真菌的消失而崩溃,地球不再宜居。更糟糕的是,木质素主要由碳组成,在分解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重回大气。如果没有真菌参与分解,碳将被封存于木质素中。起初,影响还算正面,因为温室效应的“元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几个世纪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抵消,全球升温得到抑制。然而,现有的植物需要继续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一至两个世纪后,当二氧化碳储备消耗殆尽,地球将会进入新的冰期。缺乏二氧化碳,所有的植物都将逐渐灭亡,相应地,食草动物必然会消失,继而食肉动物也就消亡了。

简而言之,假如真菌消失了,地球上的一切都完了。

(摘自蒂昂图·科莱《真菌消失后的世界》,有删改)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来说,什么最重要?答案绝对不是视觉效果。在我们电影工业化水平还没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国产科幻大可不必死盯着好莱坞标准。

那么是故事情节最重要?也未必“黄金时代”之后的欧美科幻已经发生转向,表现之一是创作手法上刻意接近主流文学,完整清晰的故事不复存在,由结构破裂的、意识流的、象征主义的讲述方式取而代之。国外科幻界,也不断出现不以故事为中心,而专注于哲学思辨和心理表现的作品。尤其随着观众对故事性电影出现审美疲劳,故事情节已经不再是科幻片的核心诉求。

同为幻想类型,魔幻现实主义是让真实看上去虚假,而科幻则是要让虚构看上去真实。真实感才是科幻片的命脉。外星人入侵导致的“上海陆沉”这一宏大悲壮的灾难性事件在科幻小说中可以尽文字之能事去渲染,一旦面临影像化,便需要调动更加艰难的表现力,以让普通观众,尤其是原著小说的书迷们认可,代入并同情这场人类灾难。首先,得确保作品再造的全新宇宙秩序的运行逻辑是真实可信的,其次,人物关系、行为发展及叙事逻辑也必须符合实际,不能过于天马行空,脱离常识。只有保证逻辑真实,视觉呈现上的逼真才有意义。

(摘编自张文琪《中国科幻最缺的不是想象力》)

材料二: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科幻作家与学者,您对中国科幻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

吴岩:我很看好中国科幻的发展前景。首先,让科技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科幻作品是一种重要的途径。科幻不是简单的科普读物。许多人以为,科幻是科普的方法,其实这个方向是倒置的。刘慈欣在一次讲话中谈到,科普是科幻的先导,社会上若没有足够的科普环境,科幻就发展不起来。我特别同意他的说法,要想继续发展中国的科幻事业,还需期待科普事业有长足发展。其次,我们需要让中国科幻走向世界。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一些国外的作家学者,特别注重推荐中国作品。我觉得他们的工作应该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支持。再者,我认为从教育体系发展出一种以科幻为素材或技能的教育,是重要的。

(摘编自《金融时报·中国科幻“爆红”的秘密!听科幻作家如何说》)

材料三:

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杨晓林认为,科幻电影的兴起和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关。随着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诞生科幻题材电影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大量科幻片都在反思科技异化问题以及过度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危机等,在面对未来科技给人类生存带来挑战这一共同话题时,中国人含有东方智慧的矛盾解决方式,让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副主任王姝动情地说,借由全球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我们人类从极大的宇宙尺度到极小的粒子世界,已经认识并开拓了太多新的领域。但是对于科幻电影的创作者来说,他要思考科学如何赋能科幻电影创作。“我们需要通过架桥修路的方式,让科幻电影的创作者不独行,通过与科学家相伴而行,借由科学家经年的学术积累,将创作者直接送到人类认知的边界地带,带他们去看那个全新的、神奇的世界,然后辅助他们站在人类认知的边界上去畅想未来、设计未来,去反思科技是否向善、探讨人类是否进化、聆听宇宙会给我们怎样的回响……”

(摘编自泽登旺姆《更优质和更生动的“中国科幻+”》)

材料四:

中国科幻电影崛起的基础,是中国科技和综合实力的跃升。观看《流浪地球2》时,大部分中国观众有现场感、参与感、自豪感,才让“梦幻联动”有了共鸣。每个看过电影的科幻迷,都有一种感觉,这部科幻并不那么“幻”,因为“大国重器”踩在了中国观众熟悉的审美点上。

我国一些正在攻关和具有引领性的前沿科技,潜移默化给予了电影创作者灵感。比如“行星发动机”与核实验装置的视觉相似性;比如运送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大量生产的巨型矿车;再比如战斗机、无人机纠缠拼杀的场面,人工智能的强大与冰冷理性,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都很自然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在无人机、AI和太空新设备上的突飞猛进。如果我们没有量子计算机,看到影片中刘德华研究数字生命可能会觉得不真实;如果我们没有探索过月球,没有建过空间站,没有惊人的大规模基建,电影中很多元素都不好理解,观众之所以能一秒入戏,是因为这些真实存在的“大国重器”。

(摘编自王震、陈健《中国科幻底气来自“大国重器”的实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蓊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只管发笑,心里却不免疑惑,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

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凿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黛玉便和宝钗往稻香村来。

李纨见了他两个,笑道:“社还没起,就有脱滑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探春笑道:“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过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他多少日子的假。”黛玉道:“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众人知他是取笑惜春,便笑问“还要怎样?”黛玉也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这落后一句最妙。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惜春道:“都是宝姐姐赞的他越发逞强,这会子拿我也取笑儿。”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前仰后合。

宝钗列了画画用的单子,黛玉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把他自己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探春笑个不住,说道:“宝姐姐,你还不拧他的嘴?”宝钗笑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他的脸。黛玉笑着忙央告:“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导我。”众人不知话内有因,都笑道:“说的好可怜见的,连我们也软了,饶了他罢。”宝钗原是和他顽,忽听他又拉扯前番说他胡看杂书的话,便不好再和他厮闹,放起他来。黛玉笑道:“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饶人的。”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有删改)

文本二:

本回“蓊芫君兰言解疑癖”是解开《红楼梦》中钗黛关系的关键章节之一。钗黛“对立”和“合一”,是红学界争而未决久成公案的一个重大话题。据说,历史上的“拥林派”和“拥薛派”甚至可以“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以至于“誓不共谈红楼”的程度。从两赋论而言,宝玉的一半是宝钗,另一半是黛玉;宝钗占一个宝字,黛玉占一个玉字;宝为贵,玉为坚。宝玉失去钗黛任何一半,自身就不存在。钗黛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刘雨茜《分析〈红楼梦〉第42回钗黛关系》)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桑弘)大夫曰:“齐桓公越燕伐山戎,破孤竹,残令支。赵武灵王逾句注,过代谷,略灭林胡、楼烦。燕袭走东胡,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蒙公为秦击走匈奴,若鸷鸟之追群雀。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及其后,蒙公死而诸侯叛秦,中国扰乱,匈奴纷纷,乃敢复为边寇。夫以小国燕、赵,尚犹却寇虏以广地,今以汉国之大,士民之力,非齐桓之众,燕、赵之师也;然匈奴久未服者,群臣不并力,上下未谐故也。”

文学曰:“古之用师,非贪壤土之利,救民之患也。民思之,若旱之望雨,箪食壶浆以逆王师。故忧人之患者,民一心而归之,汤、武是也。不民之死,力尽而溃叛者,秦王是也。孟子曰:‘君不乡道,不由仁义,而为之强战,虽克必亡。’此中国所以扰乱,非蒙恬死而诸侯叛秦。昔周室之盛也,越裳氏来献,百蛮致贡。其后周衰,诸侯力征,蛮、貂分散,各有聚党,莫能相一,是以燕、赵能得意焉。其后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一意同力故难制也。前君为先帝画匈奴之策:‘兵据西域,夺之便势之地,以候其变。以汉之强,攻于匈奴之众,若以强弩溃痈疽、越之禽吴,岂足道哉!’上以为然。用君之义,听君之计,虽越王之任种、蠡不过。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余年,未见种、蠡之功,而见靡弊之效,匈奴不为加俛,而百姓黎民以敝矣。是君之策不能弱匈奴,而反衰中国也。善为计者,若此乎?”

(选自桓宽《盐铁论·伐功》)

注:大夫,指西汉御史大夫桑弘羊,文学是对参加讨论的儒生的合称。

语言文字运用(19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代经济”也成为一种流行,代购、代驾、代诊、代跑腿……人们只需动动手指,花钱就能让别人为你搞定一切。于是“代”这一行,也衍生出了   ①   的“代”服务。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代”不到。

上海出台《垃圾分类》的规定后,家里的垃圾该怎么分难倒了不少人,于是有商家瞄准这个商机,开启了“代扔垃圾”的服务。从50元到200元不等,按楼层收费,包月包年还能更便宜。不过,当下衍生出的一些新“代”服务,就真的是  ②   。“好想吃火锅啊,可是又怕长胖~”“想喝奶茶,但糖吃多了容易长痘!”于是有人勇敢地站出来,“代替”吃下这些高热量的东西,并且拍下照片和视频给买家看,无论买单人是小孩还是老人,商家宣称  ③  , 包您满意。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代经济”虽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代服务”会成为生活的主流行,因为其需求面并不广泛。也有研究人员表示:“代经济具有可期的市场前景,就像当前外卖业务的火爆一样,要么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要么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这个角度看,代经济未必会让人堕落,催生懒人,反而可能让生活变得更为充实高效。凡事都有两面性,适当合理地利用“代服务”,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