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安徽省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高考仿真适应性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2-23
高考模拟
现代文阅读(35 分)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 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 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 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 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 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 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 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 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 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 20 世纪 70 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 因此获得巨大声誉, 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 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 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 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 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 本中可见, 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 举个背 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 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 并说 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 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 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 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 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 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 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 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 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 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 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 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 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 观念, 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 换生成。

(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 The Story of the Stone ——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现代文阅读 II

亲人[注]  (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 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 “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 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 “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 在翻腾着一句话: “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 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 在信的开头, 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 “吾 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 “看, 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 “……五年以前, 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 他说你早就不在了, 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

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   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 要是你是我的儿子, 就给我来信, 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 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 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 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 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 “人家认儿认 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 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 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 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 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 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 然, 脚下一软, 一条腿陷下去了, 他拼命一挣扎, 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 水, 淹过了大腿, 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 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 “快, 快躺下, 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 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 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 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 他惊叫一声: “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 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 “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来袋子。 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 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 将军 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 “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 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 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 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 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 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 “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 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 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 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 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 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 可是, 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 现在, 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 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 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

身: “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 “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 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 门……

(有删改)

[注] 小说后续: 老人赶到北京和“儿子”团聚, 因其眼睛在战争中受重创, 加上时隔二十六载, 他并未识破 事情真相,血缘亲情在“伪装”下得以延续,小说在大团圆中结束。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文言文阅读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 海内一 统, 陆氏乃与时俱兴, 百余年间文儒继出, 有公有卿, 子孙宦学相承, 复为宋世家, 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 天下之事, 常成于困约, 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 先君谆谆为言, 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 家人有少变其旧者, 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 也。楚公② 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 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 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 匿笑。楚公叹曰: “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 显, 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 以大坏, 藜藿, 慕膏梁, 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 此风放而不还, 且有陷于危辱之地、 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 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 孙戒之 , 尚无坠厥初。

(节选自宋 · 陆游《放翁家训 ·序》) 

[注] ①太傅: 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出作入息, 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 膏油继晷, 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丈 夫哉!

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 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 于心不安, 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 一以节省为本, 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 有告匮。且奢侈之人, 神气必耗, 欲念炽而意气自满, 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 · 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写作(60 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