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记叙性文本阅读

作者UID:10608695
日期: 2024-12-27
复习试卷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窑变

余显斌

①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但是他的店里,却时常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②他开一家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③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④买家只许看,不许摸。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儿买瓷的,尤其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用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纯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这不,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轮三轮车冲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车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车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能值多少钱!”

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不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我赔!”他哼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纸箱,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⑪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那件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⑫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握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⑬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⑭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⑮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⑯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文学作品阅读 

 两进虎跳峡 

 张鸿源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 

 八年级语文  第2页  共8页 

 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峡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 , 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漓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滇域探秘》,有删改) 

 【注释】①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大红灯笼

李国明

①我们三个跑到槐树岭,很快进入状态。一玩游戏,总是忘记时间。

②妈妈站在远处喊我回家,星期六也不让我多玩一会儿。我和妈妈走在田间的路上。我的额头浸润着汗珠。太阳已转到南面的天空了,一群小鸟在河对岸柳树上,扑棱棱飞起来,又安静地落到树丛里去了。我的目光总是被那些小鸟吸引,它的妈妈也和我妈妈一样,假期也会布置很多作业吗?

③“你和野孩子不一样。”妈妈说。“一样。”我反驳说。我噘着嘴,不想继续和妈妈辩论,可心里不服气。“可馨,你要做一个有理想的好孩子。”“理想是什么东西呀?”“理想不是什么东西,但为了理想,你要牺牲很多东西。比如玩耍,比如游戏,比如看儿童剧等等,非把它比喻成东西的话,理想就是一个大红灯笼,它每时每刻都在你眼前晃来晃去。”“你是说,我眼前挂了一个大红灯笼?妈,你哄我吧,我咋看不见呢。”“有一天,你看见了再告诉妈妈。我相信你一定能看见。”我和雪琪、许浩是最要好的朋友,每天我们一起玩,快乐极了。可我一次也没见过,妈妈说的大红灯笼。

④回家的路,要经过学校外面的一些小吃摊。那个卖煎饼馃子的奶奶,被几个同学围着。她手里的木铲在那块圆铁板四周转来转去,也看不见铁板下面的炉火。铁板上空,呼呼冒着热气,面饼上鸡蛋泛着迷人的香气,抹一层甜面酱,撒一层葱花,再搁一根油条卷起来,那香味挤进我鼻孔里,赶都赶不走……可妈妈不让我吃这些,她回家亲手给我做鸡蛋饼,她说吃起来感觉一样的,可我一直认为,和买来的,总不是一个味道。

⑤今天星期六,卖煎饼馃子的奶奶忙得不亦乐乎,她是我同学月月的奶奶。月月的作业她从来不看,月月说她奶奶不识字,爸爸妈妈识字,可他们都不在家,去了很远的地方挣钱。

⑥这个夏天,干热风在田野的麦穗上吹来荡去,把麦穗吹得由绿变黄。爸爸每天拉着化肥去农户家送。春节后,爸爸的头上又添了许多白发,这让我心里沉沉的,不是滋味。

⑦爸爸每天晚上看书看到深夜。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麻将。他写的那些小说发表在杂志上,杂志堆放在爸爸工作台的右手边,小山一样高。

⑧周叔叔看到了,问爸爸:“你发表这些小说,得赚几万块稿费吧?”

⑨爸爸笑了,说:“要能赚这么多,我就不扛化肥了。”

⑩不挣钱还坚持这么多年?大人的事让人费解。饭桌上,爸爸说:“我写小说纯粹是一种爱好,单纯靠稿费活着,全家早就喝西北风了。”爸爸看着我说,“可我心里的梦是真诚的,只要活着就写下去。和你一样大的时候,我心里只有一个梦想,当作家。”

⑪“爸爸,你眼前也有一个大红灯笼吗?”“是啊,我那个大红灯笼,又大又圆又亮,夜晚看得见,白天也看得见。”我的嘴又噘起来了,“爸爸,我怎么看不见我眼前的大红灯笼呢?”

⑫爸爸用柳枝编了一个圆圆的灯笼,又特意买来大红纸,裁开,用胶水粘贴在灯笼上。爸爸提着蘸了墨水的毛笔,问我:“可馨,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说:“上北大。”他大笔一挥,“北大”两个字就写在了灯笼上。“看,这就是你的大红灯笼。”

⑬晚上,大红灯笼挂在我床头的墙上,那是我躺在枕头上能注视的角度。

⑭有一天,我醒来发现大红灯笼不见了。爸爸把大红灯笼从屋里拎出来,说:“可馨,你要学会把现实中的大红灯笼,变成理想中的大红灯笼,再把理想中的那个大红灯笼,变成现实中的大红灯笼。”

⑮我从爸爸手里接过打火机,将纸糊的大红灯笼点燃。

⑯从那天起,我心中挂起了一个大红灯笼。

(选自《小小说月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回 家

徐 风

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 在地上。

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 在地。

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喻家山下的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盛开的花草。还有那一盏盏路灯,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这一切都让我驻足。周末的晚上,我有时也会去学校旁边的街市,静观那些居民区的万家灯火。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给一家报纸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次我们品尝了不下十种小吃,热干面自不待言,春卷、豆皮、欢喜坨、锅贴,我们都尝了尝。那份难得的口福,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晚上,从大东门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唱着当时流行的歌曲,心满意足,其乐融融。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

⑪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⑫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那时还没用上管道天然气,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的寻呼机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

⑬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

⑭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它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小事,我还收钱?”

⑮熊师傅麻利地帮我换上气罐,然后扛上空气罐下楼。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

⑯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太多的英雄群体与个体,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当我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人物与故事时,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⑱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区的普通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大年初一,一家业主发现楼上漏水,而楼上的住户在国外。那位住户向黄和义求助,告知黄和义钥匙放在二十公里以外的亲戚家。许多交通工具停摆,黄和义四处打电话求人,终于取回了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为楼下住户救了急。大年初二,小区一位老人发高烧、咳嗽不止。黄和义知道后,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老人送院治疗。黄和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

⑲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

⑳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㉑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再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㉒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禅

①十一岁那年,我们家曾和一个邻居因一堵界墙的归属问题伤了和气。邻居是个新婚不久的青年,脾气暴躁,一心只想报复,就趁天儿黑偷偷爬上我们家屋顶,用干草将我家的烟筒堵上。

②母亲不知烟道被堵,点火做饭。屋里顿时浓烟滚滚,直呛得全家人咳嗽连天。

③父亲跑到院子里就发现了屋顶烟筒上的干草,马上想到定是邻居所为,便气不过,顺手抄起一捆干草要以牙还牙。

④母亲出来制止了父亲。她让父亲大大方方地搬梯子上房将堵在烟筒上的干草拿掉。次日又堵,又上房拿掉,如此反复几次;邻居大概也自感无趣,就停止了他的恶作剧。

⑤两个月后,邻居刚满月的儿子要剃头,求到了母亲。母亲打小跟做剃头匠的外公练就了一手绝活:专给过满月的婴儿剃头。那可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手艺,婴儿的头顶薄如葱皮,稍有不慎就会割破头皮。方圆几个村子,此绝活非母亲莫属。因为刚堵过我们家的烟筒,邻居青年自是没脸向母亲开口,就托了村上一个长辈先来打前站。没想到母亲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即刻放下手头的活计去了邻居家。事后,邻居小两口自是感动不已,专门提了一篮鸡蛋答谢母亲。自此,两家和好如初,再无争端。事后,母亲对我们全家人说:“烟道堵了不要紧,拿掉干草就是了,可人心要是堵了,那可是病啊!”

⑥还有一句口头禅常挂在母亲嘴边,就是“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花呢”。

⑦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院子里有两棵硕大的石榴树。每年初夏,一簇簇火红的花朵竞相开放,满院飘香。石榴树是母亲嫁给父亲后的第二年春天,专门从娘家的园子里移栽过来的,而且是一棵酸石榴,一棵甜石榴。母亲说:“这日子本来就有酸有甜,但石榴花都是一样红红火火地开。”我这才恍然,原来母亲之所以从娘家特意移栽石榴树过来,除了美化院落,还有更深层的期许在里面。

⑧可是石榴花再好看,花期也只有一个月左右。母亲便在院子里的东墙根栽上了一排月季,最不可思议的是,母亲还特意在大门外的两边也栽上了十几株。父亲笑她:“我们这穷家穷院的,又不是啥气派的大门楼,不配栽花的。”母亲却说:“门,再怎么简陋也是门,这花开得久,万一有亲戚朋友来串门,偏偏遇到‘铁将军’(锁头),这时他们要是看到门口这些花开得正艳,兴许心里就不会太凉了,花把门,总比铁将军把门好多啦!”母亲的这个诠释,让我一下子想到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中的一段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⑨不识字的母亲不会进行汪先生那样有才气的表达,但她的善意与汪先生不谋而合。

⑩母亲爱花,几近痴迷,在她眼里可谓无处不花。平日里很多根本与花不搭边的东西,她也能别出心裁地叫出“花样”的名儿来。房顶上的炊烟,她说那是咱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熬小米粥,她说那是小米粒在锅里乐开了花。最有意思的一回是刚过门的大嫂第一次下厨蒸包子,大概是厨艺不精,一掀锅盖,包子褶居然全绽开了。大嫂臊得脸通红,这时母亲过来大声说:“这是包子开花,好兆头,新媳妇到咱家,包子全笑啦!”当时闻听此言,大嫂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⑪后来我终于明白,母亲那是心里有花。心里有花,眼睛就会望见美好;心里有花,就会使劲儿把庸常的日子过成花;心里有花,才得以让我们在芬芳里幸福地长大。

(文/刘世河,选自《意林》,略有改动)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