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学生学科素养能力提升学科试题A卷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5-01-11
月考试卷
名著阅读(10分)
诗歌阅读(6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关于“文化传播方式”的专题探究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字未兴以前,有结绳之时代。盖其时之人未知以文字纪事以结绳为之。《易》云: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庄子·肤箧》篇云:“昔者容成氏……轩辕氏,赫胥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据此可知,自容成迄于神农未有文字,皆以结绳为治,至书契兴而后废也。原夫先民之造书契,以为思想及事物之记号而已。结绳之制,亦思想及事物之记号也。故结绳之为物,虽非真正之文字,而实含有文字之性质;盖以上古纯朴,其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选自孙东生编《中国文字学》,有副改)

[注]①书契:指文字。

材料二:

瞽矇(gǔ méng),古代乐官.确切地说,是盲人乐官,瞽矇双目失明,但耳聪口勤,博闻强识,对音乐极为敏感。为了生存,他们便发挥自己的特长,从事音乐活动,献艺于王公贵族。

先秦时期,瞽矇虽然从事音乐活动,但司乐本身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主要是作为一种讽谏的史官出现在天子周围,从事政治活动。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史官分为两种,即瞽矇与太史。瞽矇诵说吟唱前代历史,讽谏天子,而太史则将瞽矇所诵唱之辞书写下来,这就是先秦时期的“历史”。太史整理的前代“历史”,反之还要靠瞽矇的吟诵传达给天子;瞽矇在吟诵之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杂糅进一些与此有关的先代帝王的政事佚史和街谈巷议的“丛残小语”,用以丰富补充太史所书之史,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的“史诗”。

在这些吟诵口头文献的瞽矇中,左丘明是集大成者,他将众说不一的口头文献逐步加以整理增删,按《春秋》所记史实排序,进行符合当时历史真实的铺陈和发挥;然后再行之于口,长年吟诵,并授业于弟子。孔子门徒正是在此基础上于公元前351年前写定《左传》。《左传》虽出自孔子的再传弟子之手,但它实际上是对左丘明的口头文献的整理增删,因此后人仍以左丘明为《左传》的作者。

(选自《旧文旧史旧版本》,有删改)

材料三:

我①要是生在京剧受追捧的那个年代就好了,因为那个年代我不用传播京剧,不用苦苦寻找观众,观众都在那儿。流量之大,受关注的程度之高,是今天不可想象的。我们当然非常羡慕那样一个时代,但是自己就是被这个时代推到这里的一个从业者。既然我们无法把此刻定格在这里,那就去推动它。

我每一次去参加综艺节目或者去做一些让人觉得非常离经叛道的事情的时候,我都做好了接受铺天盖地的责骂或质疑的准备。我有时候会说,王佩瑜已经不属于自己。一个场合需要你去发声,需要你去为这个行业站台,你应该站出来。

三年前对我提出批评和质疑的人,今天有可能已经被我图粉或成为我的合作伙伴了。我当然不排斥,很多人是因为王佩瑜而喜欢京剧,或者走进剧场。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观众一定会通过对一个个体的在乎,来了解这个个体背后的东西。每一次演出, 我发现有新面孔、新观众、新的欢呼,对我来讲就是惊喜。我想,如果梅兰芳先生活到今天,他也会拥抱互联网,拥抱这个时代。

我遇到过好几位老师,他们说:珉瑜,要是没有你,我就把这玩意儿带到棺材里了。可是你来了,你叩开我家门,可能这辈子就跟你有关系了。我曾经是这些老师的学生,现在我成为了别人的老师。唱戏,学戏,演戏,传播戏,这是我的全部。

[注]①指京剧演员王珮瑜,1978年出生。她是建国以来专业戏校培养的第一位京剧女老生。

(源自央视纪录片《中国想象力》)

记叙文阅读(22 分)
阅读申平的《对夹冯》,回答问题。

①哈达街上最有名的小吃,莫过于对夹了。住在这里的人如果不知道对夹,就像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似的;如果你从外地来哈达街,不吃对夹,就像白来一趟似的。

②对夹的样子很像是国外汉堡的迷你版。在一个酥黄香脆的小饼一侧来上一刀,然后加入熏肉,这肉或肥或瘦,或半肥半瘦。咬上一口,哎呀,那味道简直绝了。

③早些年,哈达街上的对夹铺只有一家。但是现在,满大街都是对夹铺,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而且都不忘在字号前加上“正宗”两个字,最后也不知道到底谁是正宗了。

④只有哈达街上的老人,才知道最正宗的对夹是“福盛隆”。不过“福盛隆”早已不复存在,而且它的传人,也不是“福盛隆”老板的后人。是谁呢?竟然是当年在那里烧火的一个姓冯的伙计。

⑤知道内情的人说,“福盛隆” 当年倒闭,不是因为天灾战乱,而是因为老板的后人都太有能耐了,没人肯学这个。

⑥刘老板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手脚越来越不利索,他急需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据说某年春节,趁着儿子们都回来过年的机会,他正式提出了这一要求. 他首先回顾了对夹的辉煌历史,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对夹的来历——原来这对夹的产生竟然与皇帝有关。有一年,乾隆微服私访到了哈达街上,他肚子饿得厉害,要手下给他搞点吃的,越快越好。手下来到一家饼店,买了几个烧饼,可是一想这没肉没菜的,怎么让皇上吃啊。把想法一说,烧饼店老板灵机一动,就把烧饼从一侧切开,往里加了一些碎肉。谁想乾隆一吃,竟然连连叫绝,派人问这叫什么食品。老板随口编道:“对夹嘛!”乾隆一高兴,就赐名这家店铺为“福盛隆”对夹铺,从此这家铺子声名大振。这个老板,当然就是刘老板的祖宗。他后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终于把对夹做成了哈达街上的一道著名小吃。

⑦但是无论对夹的历史有多辉煌,刘老板的儿子们依然不为所动。刘老板伤心欲绝,精神一天比一天不济.眼看着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没想到这天刘老板突然听到耳边有个弱弱的声音说:“师父,我想跟您学做对夹,您……能教我吗?”

⑧刘老板定睛一看,是铺子里烧火的一个小伙计。这孩子又丑又笨,是他从街上的垃圾堆里,救回来的。小伙计只知道自己名叫冯二子,其他的就说不清楚了。刘老板一看是他,立即摆了摆手说:“我家的手艺不传外姓人。你能把火烧好了,我就很知足了。”

⑨其实刘老板这话说得挺损,但是这个冯二子愣没听出来。而且从这天开始,他就不断地表示想学手艺,还不敢大声说,“嗡嗡嘤嘤”的像是蚊子或苍蝇。刘老板不但不感动,反倒挺来气、最后凶他说:“你也不撒泡尿照下自己,你是那块料吗?”

⑩谁想那冯二子竟然真的去外面撒了泡尿,猫腰照了半天,回来说:“师父,那尿也照不出人影啊!”弄得刘老板哭笑不得。

⑪刘老板这天突然病倒了。还没等儿子们赶回来,他就觉得自己的大限已经到了。望望四周,除了老伴,再就是冯二子陪伴左右。想想这手艺真的要失传了,他咬咬牙 , 便招手让冯二子跪到自己面前,对他说:“你不是要学手艺吗?现在我就教你,你能记下多少是多少吧。但是有一条你一定要记住,就是将来你做对夹,绝对不许打‘福盛隆’的字号。你听清楚了吗?”

⑫冯二子磕头如捣蒜,口中不断说着:“是是是,是是是。”于是刘老板就把做对夹应该如何和面、如何熬汤、如何熏肉的独门技艺讲述了一遍,最后道:“‘福盛隆’,想不到你败在我的手上。列祖列宗,对不起啊!”说罢,含恨而逝。

⑬刘老板的儿子们竟然只回来一个奔丧。他接走了老妈,把“福盛隆”的牌子扔了,把房子也卖了。从此,哈达街上就再也没有对夹铺的影子了。

⑭时间一晃过去了好几年,这一天,哈达街上突然飘出一种奇异的香味来。以前吃过对夹的人赶紧抽动鼻子,纷纷说:“哎呀,这不是‘福盛隆’做对夹熏肉的味道吗?”他们就顺着味道找,找到了一家不大的店铺,但见店铺上方,端端正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的字号是:对夹冯。

⑮人们拥进店铺,看见一个小伙子正满面笑容地迎接大家。众人仔细一瞧,这不是“福盛隆”原来烧火的冯二子吗?人是比以前整齐多了,但是一个烧火的会做对夹?

⑯冯二子看出了人们的疑虑。他也没说啥,只是让人拿出一些对夹来请大家品尝。几个嘴刁的人一口下去,立刻连连点头,大喊大叫:“对,就是这个味儿!冯二子,你了不起啊!”

⑰慢慢地,人们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冯二子送走了师父后,这几年一边学文化,一边仔细回忆师父临终前说过的每一句话,然后记在纸上,开始一点点试验。加上他原来饶火时的耳濡目染,最后,这个笨人硬是把“福盛隆”的对夹复活了。但是冯二子谨遵师命,不敢打“福盛隆”的牌子。他想了许久想不出个名堂,干脆就叫“对夹冯”了。

⑱“对夹冯”一炮打响,很快做强做大。冯二子老了的时候,广收徒弟,亲传技艺,于是哈达街上的对夹铺就形成了今天这样百花齐放的局面。

(选自《小小说选刊》,作者:申平)

作文(60 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