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北京市房山区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11-15
中考模拟
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30.0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农耕•工业•信息

材料一:农耕文明的发展

碳化粟和黍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

战国时期,铁质农具被普遍使用。出现了在木犁上套V字形铁口铧的形式,即“铁犁铧”。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曲辕犁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清代鼓励官员、百姓开垦荒地。凡地方官招来的各处民人,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

材料二:1764年的一天,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无意中碰翻了纺车,纺锤由水平状态变为直立却依然转动不停。这个现象引起哈格里夫斯的思索……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一部有转轴、有滑轨、带有8个竖立纺锤的机器。新机器被各工厂采用,缓解了一度困扰着英国纺织业的“纱荒”。它的发明在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曾把它称之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摘编自罗长青《纺纱机的发明与演变》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信息资源是社会的共有财产,它的开发、管理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的结合产生的覆盖全球、24小时工作的通信网,使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事信息的生产、存贮、分配、交换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类工作的人数和比重,正在急剧增加。电子计算机及其通信网络加速了信息流动从而使生产与生活的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成了可能。

——摘编自宋振峰《论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所依循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与我国古代“礼治为本、礼法合治”的执政传统异曲同工。在价值目标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内蕴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印证。

——摘编自吕瑶《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历史进程及价值意蕴》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历程

救国之路

兴国之路

富国之路

强国之路

时期

1921-1949年

1949-1978年

1978-2012年

2012年以来

主要探索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目标。

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大会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先前的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史事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④“一带一路”

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典范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丰富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多元图景和多元路径,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态。

——摘编自薛金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世界意义》

大国外交,责任担当。

材料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情况简表

朝代

史实(部分)

汉朝

自张骞通西域后,商人们将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A。

唐朝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往来,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B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医学、建筑等。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宋元

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也传入中国。

明朝

C的过程中,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明朝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清朝前期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

巴黎和会

万隆会议

G20峰会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但是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第一次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万隆会议开始,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问题阻碍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各国共同面对和解决。2016年杭州G20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协调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立场,努力维护G20合作大局。

材料三: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与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探讨加强双边关系。三国表示,愿尽一切努力,加强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沙特官员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倡议坚持睦邻友好原则,促进了地区和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伊朗官员称,中国在支持其他国家扩大合作和发展关系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摘编自《推动沙伊复交的中国方案,为乌克兰危机指明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材料一:以下是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部分史实

①传说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②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③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④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⑤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⑥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⑦党项族首领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⑧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⑨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材料二: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分裂中国。1935年12月,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发表《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文,其中说:“我们中华民族,说一种话,写一种字,据同一的文化,行同一的伦理,俨然是一个家族”。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同时,强调在四亿五千万人口中,除了汉族占绝大多数外,还有藏、蒙、维吾尔、朝鲜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思想论争——从傅斯年、顾颉刚到费孝通、白寿彝》

材料三:

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政策摘编

1952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作了全面规定。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9年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2015年

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两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

2017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将到2020年边境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发展目标,部署实施边境地区就地就近脱贫专项行动。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