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生物试卷库

【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生物真题试卷(北京卷)

日期: 2025-03-29 高考真卷 来源:出卷网

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运动强度越低,骨骼肌的耗氧量越少。如图显示在不同强度体育运动时,骨骼肌消耗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对量。

对这一结果正确的理解是(    )

A、 低强度运动时,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
B、 中等强度运动时,主要供能物质是血糖
C、 高强度运动时,糖类中的能量全部转变为ATP
D、 肌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才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在两种光照强度下,不同温度对某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影响如图。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A、 在低光强下,CO2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呼吸速率上升
B、 在高光强下,M点左侧CO2吸收速率升高与光合酶活性增强相关
C、 在图中两个CP点处,植物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图中M点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
纯合亲本白眼长翅和红眼残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

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B、 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
C、 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
D、 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武昌鱼(2n=48)与长江白鱼(2n=48)经人工杂交可得到具有生殖能力的子代。显微观察子代精巢中的细胞,一般不能观察到的是(    )
A、 含有24条染色体的细胞
B、 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细胞
C、 染色体移到两极的细胞
D、 含有48个四分体的细胞
抗虫作物对害虫的生存产生压力,会使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迅速提高,导致作物的抗虫效果逐渐减弱。为使转基因抗虫棉保持抗虫效果,农业生产上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下措施不能实现上述目标(   )
A、 在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中混入少量常规种子
B、 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并施用杀虫剂
C、 转基因抗虫棉与小面积的常规棉间隔种植
D、 转基因抗虫棉大田周围设置常规棉隔离带
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 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 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 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水稻种子萌发后不久,主根生长速率开始下降直至停止。此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升高,赤霉素含量逐渐下降。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影响如图。以下关于乙烯和赤霉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乙烯抑制主根生长
B、 赤霉素促进主根生长
C、 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
D、 乙烯增强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状腺增生。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会导致(    )
A、 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
B、 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甲状腺肿大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
A、 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 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 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 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是人类多种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研究者制备单克隆抗体用于快速检测PTH,有关制备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需要使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 需要制备用PTH免疫的小鼠
C、 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筛选杂交瘤细胞
D、 筛选能分泌多种抗体的单个杂交瘤细胞
高中生物学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成所述目标的是(    )
A、 用高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成熟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
B、 向泡菜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形成内部无菌环境
C、 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
D、 对外植体进行消毒以杜绝接种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研究者检测了长期注射吗啡的小鼠和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如图。

由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吗啡减缓伤口愈合
B、 阿片受体促进伤口愈合
C、 生理条件下体内也有吗啡产生
D、 阿片受体与吗啡成瘾有关
有关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75%的乙醇能破坏病毒结构,故饮酒可预防感染
B、 疫苗接种后可立即实现有效保护,无需其他防护
C、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故洗热水澡可预防病毒感染
D、 吸烟不能预防病毒感染,也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

本部分共6题,共70分。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调控植物细胞活性氧产生机制的新发现

能量代谢本质上是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在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叶绿体内氧化还原稳态的维持对叶绿体行使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在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会有活性氧产生,活性氧可以调控细胞代谢,并与细胞凋亡有关。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m(M基因突变为m基因),在受到长时间连续光照时,植株会出现因细胞凋亡而引起的叶片黄斑等表型。M基因编码叶绿体中催化脂肪酸合成的M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m中M酶活性下降,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

为探究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的原因,研究人员以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筛选不表现细胞凋亡,但仍保留m基因的突变株。通过对所获一系列突变体的详细解析,发现叶绿体中pMDH酶、线粒体中mMDH酶和线粒体内膜复合物I(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等均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由此揭示出一条活性氧产生的新途径(如图):A酸作为叶绿体中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物质,从叶绿体经细胞质基质进入到线粒体中,在mMDH酶的作用下产生NADH([H])和B酸,NADH被氧化会产生活性氧。活性氧超过一定水平后引发细胞凋亡。

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从拟南芥突变体m入手,揭示出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存在着一条A酸-B酸循环途径。对A酸-B酸循环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探索植物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