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0-04
中考真卷
知识积累及运用(28分)
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6分)
阅读理解及分析(36分)
阅读《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一文,回答各题。

①地下岩层深处,不但有珍贵的油气资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海洋油气钻探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捕获伴生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在海底?

②6月1日,距离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等设备依次启动,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后,通过二氧化碳回注井,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床之下800多米的咸水层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③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也意味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项目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④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

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中国海油的专家们找到了一个状似倒扣“巨碗”的地质构造,具有自然封闭性,能实现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封存。

⑥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如此大的水平位移,井壁摩擦力成倍提高,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加上海底浅层土质松软,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和漏失钻井液。

⑦针对这些挑战,钻井专家定制了特制钻井液,既能抵抗酸性二氧化碳腐蚀,也能支撑井壁、润滑井眼,让二氧化碳回注之路通畅无阻。不仅如此,注气管柱还加装了光纤监测装置,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

⑧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底层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阅读《小人物的快乐》一文,回答各题。

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过《田家四时苦乐歌》,其中对“乐”有着这样的理解:“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他认为,农家最大的快乐,莫过于随意剪摘满园带露的春韭;家中腊月酿的酒还有半瓶,寻思哪天请乡人同饮。在傍晚,看小孩子在田垄摘瓜,洒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渐渐走远;在池塘边洗足,一边洗,一边看远处落日余晖,在霞光映照下发一会儿呆……

②日常生活里,对小人物而言,善于寻找、发现,并享受这份快乐,美妙就在身边。

快乐有时像一阵风,呼啦呼啦地吹过树林,树干和枝丫不以为然,叶子却很满足。

④我的邻居张二爹,以蹬三轮车拉客为生,他最大的逍遥与惬意,是躺在一棵银杏树下睡觉。张二爹拉一个客人,推车、上车、起步、用力,四个连贯动作,像文人的某篇文章,起、承、转、合。在生意清淡的情况下,他会把车停到一棵400岁的银杏树下,半倚半躺在三轮车上,在树荫下睡觉。偶尔,会有一片幸运的叶子落到他的头上,或者一只红蚂蚁,从树上掉到他的身上。小蚂蚁惊魂未定,在张二爹的旧衣裳上奔跑,从他的后领爬到帽顶,他睡意正浓,浑然不知。

⑤小人物的快乐,是随遇而安,在奔波忙碌之后,支配属于自己的一点点闲暇时间。

⑥朋友大李,经常上夜班,属于那种别人睡觉他上班,别人上班他睡觉的夜猫子。大李说,下夜班回到家,已是凌晨两三点,自己睡意全无,就在台灯下画画。有时候,不画画,他就一个人蹑手蹑脚站在阳台上听虫叫。“晨光熹微时,天空泛着鱼肚白,有时是蛋青色,你不知道,秋天的虫鸣有多美妙!”大李咧着嘴笑。

⑦中年农民王小米,平时爱捣鼓一些小玩意儿,用废旧铁皮、钢材,做了一台迷你蒸汽小火车。开学第一课,王小米被小学校长请去,在操场。上铺了30米的铁轨,他为小火车添水加煤,点火生炉子。蒸汽小火车发动起来,“噗噗”地冒着白烟,载着十六七个孩子,哐当哐当地奔跑。那天,王小米坐在最前面的驾驶位置,开着小火车在校园兜风,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不停地挥着小手,学大人的模样在站台送别,那面插在车头的小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王小米眼睛眯成一条缝,开心得像个孩子。

⑧人间的风景并不只是繁华。喧闹中,还有“小人物”快乐的憨笑、歌吟。快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带给你内心的愉悦、满足和轻盈, 像鼓荡的旗。

(有删改)

阅读《深植心中的劳动教育》一文,回答各题。

①走进校园农场,挥锹铲土、提水浇灌,种下绿色的希望;系上围裙、烹饪一桌美食,在劳动中感受亲情、传承家风;动手动脑,体验木工、泥塑等非遗技艺,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诸多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学生心中深植劳动的种子,让他们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培育自立自强的精神,才能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获得长久的滋养。

④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夯实成长的基础。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在家庭生活中养一盆绿植,做一道家常菜,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房间,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参与农事劳动,学会播种、浇水、施肥、间苗……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人类在劳动中进化,先人钻木取火,人类走向文明。今天学生们还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维护公共设施、参加社区服务,具备服务技能。在日常生活、生产、服务型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助力成长。

⑤劳动不只是获得技能,更有助于内在价值的生成和理性思维的提升。美好品德的培有、智力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锻造、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与特定的劳动场景密切相关。在劳动中讲述劳动者的感人故事,在学生心中播撒崇德向善的种子,这便是德育;在劳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工具的工作原理,并进行设计与改进,这便是智育;在劳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的构思与创造,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是美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⑥如今,劳动教育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当讲到古代灌溉知识时,历史老师会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早期汲水工具,还会与学校木工工艺课互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水转翻车等模型。生产车间讲思政、竹藤编里谈数学、建筑工地说物理、生态茶园聊地理等,像这样别开生面的劳动课,将更有助于在学科融通中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⑦今天,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但劳动精神永不过时。劳动精神,激励着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有删改)

写作表达(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