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跟踪训练

日期: 2025-04-01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遗物最可能在“二里头遗址”被发现的是( )
A、 铁锄铁犁
B、 传国玉玺
C、 甲骨卜辞
D、 青铜器皿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井田制的史料仅来自于《孟子》与《周礼》。在《孟子》之前,没有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度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并据此认为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下列关于井田制示意图的解说正确的是( )

A、 井田制下,公田的土地更肥沃,产出更高
B、 私田多于公田,说明这一制度开始瓦解
C、 井田总是方方正正,便于国家管理和土地丈量
D、 原则上,井田的实际拥有者不可以任意买卖土地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大钊认为:“关于井田制度……为谈政者一种理想的土地制度,则确为事实,而原始经济的状态,有一个土地共有的阶段,亦确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一书中提出“村社集团产制”,认为:“所谓三代以上(夏商周及更早的时期)的‘井田制’及以后模仿或梦想井田制而发生的‘授田”均田’班田”“限田’等制度与学说,莫不为远古集产制度(土地公有制)之遗影。”郭沫若认为孟子所描述的井田制与奴隶社会的理论是相悖的:‘土田与臣仆人民共为赐子之品物,是证明周代已经实行土地的分割,这和井田制是根本的不相容。

——摘编自孙顺顺《我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对儒家井田制的重构》

材料二:

大规模的拓荒以及随之而来的荒地垦辟的完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的完成,一种新的土地法律制度需要建立。商鞅推行的“开阡陌”“封疆”正是实施的这种法律制度之一。“阡陌”泛指田亩间纵横交错的小径,不是亩、顷的界划。“村疆”是在田亩中划定所有权或占有权的疆界,并做上标记。固化这种权利的意义在于使人们的“赋税平”。随着战国授田制的完结,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秦统一中国后,又在全国范围内“令黔首自实田”,从而确立了新的封建土地制度。后人评价商鞅的田制改革“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摘编自阿明《“为田开阡陌封疆”辨》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