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

作者UID:7319097
日期: 2024-06-25
同步测试
基础知识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问题。

留住乡愁(节选)

陆邵明

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慢下来”首先要有耐心。

②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③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 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如果没有耐心,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专注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 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有无耐心。

④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⑤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⑥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根》2018年1月9目,作者徐文秀,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的灯火,可以再惊艳些

康发顺

今年元宵节,一直很低调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突然刷爆了朋友圈——恢复曾经名噪京城的元宵节灯会,为有福气的北京人奉上一道精美的视觉盛宴。我觉得引入这样的灯火,很有必要。

圆明园里办灯会,应该是300余年前的清朝统治者建园初衷的一个重要环节——

灯火闪烁,宴乐阵阵,流光溢彩,笑语欢歌,颂河清海晏,贺国泰民安,赞盛世伟业,祈天下太平,是盛时圆明园每次灯会的主题和寓意。

这次圆明园灯会也不乏这些元素,只是主题更加突出:“福满京城,春贺神州;最是故园情,浓浓家乡愁——圆明园皇家灯会。”也就是说,更注重赞颂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换言之就是:从皇帝的家庭娱乐转变成中华儿女对中国梦的共同祈愿。

如此,圆明园的灯会是历史传承,也是文化赓续。

“皇家灯会”,应该去看看。于是,我也挤入了观灯的人流,用几乎满满3小时的时间走了一个来回。观毕,有一个词回荡脑海:“叹为观止!”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就像我们追求美食,偏重了辛辣就可能疏离了酸甜,本次灯会,倚重龙、凤和神仙等传统文化元素,却忽视了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人的现代文化元素。这是缺憾。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圆明园作为百年国耻的象征性符号,其警示价值远大于文化影响。由是臆想:如果这次灯会能够像杭州利用G20会议打造《印象西湖》那样,将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元素增加进去的话,可能会使灯会的影响和价值得以巨大提升,还可以此拓展圆明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

被称为“万园之园”、由清朝五代帝王举全国之力、历时151年建成的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就是这样惊艳世界的皇家园林,遭到洗劫后,还被强盗们付之一炬——这把火烧的是京西皇家三山五园即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和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著文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予以强烈谴责:“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那一把火,把西方的“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把火,把东方的“野蛮”全部埋葬。

那一把火,敲响了封建王朝的离世丧钟,烧醒了昏睡百年的东方雄狮。那一把火,不会被忘却,不能被忘却。

两年前,我在浙江横店影视城建成的圆明新园观看过《火烧圆明园》实景剧,当时的感觉是庆幸有了这部警示今人的作品。前段时间,听说此剧经过伤筋动骨的改造,教育效果又大幅提升。

圆明园遗址公园引入这样的灯火,真的很有必要。

(选自《国防教育》2019年第3期,有改动)

综合应用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