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质量评估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2-25
单元试卷
积累(20分)
阅读(55分) 名著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自报家门(节选)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地,平和地,静静地流着。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多才多艺。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坐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我的小学是在本县读的。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一九三九年,我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学。到昆明,得了一场恶性疟疾,住进了医院。这是我一生第一次住院,也是唯一的一次。高烧超过四十度。护士给我注射了强心针,我问她:“要不要写遗书?”我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晃晃悠悠进了考场。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天保佑,发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不能说我在投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我当时有点恍恍惚惚,缺乏任何强烈的意志。但是“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我在填表前是想到过的。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唯一的原则(有的小说可以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我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有些作品很“空灵”,甚至很不好懂。近年的作品渐趋平实。在北京市作协讨论我的作品的座谈会上,我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题为“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这大体上可以说是我现在的文学主张。

我的小说似乎不讲究结构。我在一篇谈小说的短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便。我很向往苏轼所说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的小说在国内被称为“散文化”的小说。我以为散文化是世界短篇小说发展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

我很重视语言,也许过分重视了。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原载1988年第7期《作家》,有删减)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血浓于水

季羡林

台湾人对大陆的人究竟有什么看法呢?

试想大陆和台湾分开已经五十年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一些障碍,加.上外国那一个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居心叵测的大国从中搅和,台湾人恐怕是对大陆人不会怀有好感的。

我就是怀着这样惴惴不安的心情登上了从香港到台北的飞机的。

但是,一走进飞机舱口,几位空姐亭亭玉立,站在一旁,看我年迈,立即用手搀扶,脸上的笑容,淳朴美好,令人一看就能知道,这是出自内心的微笑。我们现在号召微笑服务,这当然比当年的“训斥服务”要好上一千倍。

但是,其中总免不了伪装做作的成分,令人感到还不如当年满面怒容的训斥那样容易接受。现在台湾空姐的微笑与此全然异趣。

我终于把惴惴不安的心情打发得一千二净,怀着其乐融融的心情,登上了台湾的土地。

一走出机场大厅,又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在台湾的北京大学东方语专的十几位校友,几乎是全体都赶到机场来欢迎我们了。他们都已接近或超过古稀之年,举着长达数丈的大红布标,上边写着欢迎我的字样。这真是大出我意料,一时感动得泪珠在眼眶里直滚。

这使我立即想到了我们常说的“血浓于水”四个有深刻意义的字。一讲到海峡两岸的关系,很多人口头上或文章中就自然而然流出了这四个字。今天我到了台湾,一登上台湾的土地,这四个字竟也毫不勉强完全自然地涌上了我的心头。这就说明,只有这四个字才有力量说明两岸人民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

从那以后,在台北的十天中,我至少有两次亲耳听到台湾朋友说出了这四个字。一次是在台湾北京大学同学会欢迎我们的宴会上,会上的气氛十分真挚温暖。校友们几乎都是在日寇投降后到台湾来的,年龄大都已越过了古稀。会长杨西巍先生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仍然在夫人的陪伴下亲临会场欢迎我们这几位从大陆来的校友。会上举杯互庆,共祝长寿。坐在我左边的是一位看来已达到了耄耋之年的女士,仪容端庄,但步履维艰,已显出了龙钟的老态。她在北大读经济系,是赵洒搏教授的门生。她就是在台湾广有令誉的铭传大学创办人包德明女士。在觥筹交错中,她忽然站了起来,颤巍巍地走到两桌之间,站在那里,看起来非常激动,欲语泪双流。她用颤抖的声音,含着眼泪,大声说道:“我有一句话,已经在心里憋了几年。今天,看到大陆来的亲人,忍不住非说出来不行了。常言道:血浓于水。台湾和大陆的人都是华夏儿女,为什么竟不能统一起来!台湾富,大陆强,合起来就是一个既富且强的大国,岿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谁也不敢小看,谁也不敢欺负。这是中华民族绝大的好事,为什么竟不能实现!"”说到这里,她感情激动得说不下去了,又颤巍巍地回到座位上。全体北大校友,在鼓掌之余,看上去都为之动容,在欢愉中加上了一点凄凉,在凄凉中又掺上了一片希望。此时,我无法猜度每一位校友内心的活动,但我想,我们大家想的都会是四个大字“祖国统一”吧。

我第二次从台湾朋友嘴里听到“血浓于水”这四个字,是在另一次宴会上。宴会气氛之热烈决不亚于北大校友举办的那一次。大家也是兴高采烈,频频举杯互祝健康长寿。正在大家的激情达到顶峰的时刻,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站了起来,举杯祝酒,顺便讲了一席话,内容同包德明校友的话差不多,他也自然而然地使用了“血浓于水”这个现成的词儿。他没有掉眼泪;但是,声音低沉,显然他也是动了真情。同席的人,除了大陆去的几位学者以外,都是与上一次宴会不同的朋友。然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点”就是“血浓于水”。

总之,我在台北参观过很多地方,会见过很多人。听到说“血浓于水”这句话,虽然只有两次。但是,从我和众多的人的接触中,我深切感到,代表这四个字的感情却埋藏在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

(节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材料二:

乡愁(节选)

余光中①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①余光中(1928-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祖籍福建。1950年到台湾。

材料三:

鸡鸣曲

于右任①

福州鸡鸣,基隆②可听;

伊人③隔岸,如何不应;

沧海月明风雨过,子欲歌之我当和。遮莫④千重与万重,叶渔艇冲烟波,

[注]①于右任(1879-1964),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1949年,被迫随蒋介石退居台湾,妻儿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②基隆:基隆市,隶属于台湾省。③伊人:这个人,多指女性。④遮莫:任凭。

古诗文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 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 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在告②,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为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极冷之时,而名实③之权在焉。巧者④乘间⑤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

(选自钟惺《夏梅说》,有删改)

[注]①朱夏:《尔雅·释天》云,“夏为朱明”。因称夏季为朱夏。②在告:在告假归家休息期间。③名实:名利。④巧者:投机取巧的人。⑤乘间:趁机会,找空隙。

写作(45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