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选项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往稀硫酸溶液中滴加
出现白色沉淀
酸性:
将铁锈溶于浓盐酸,滴入溶液
溶液中紫色褪去
铁锈中含有二价铁
室温碱性条件下,在淀粉与碘水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液
混合液的蓝色迅速褪去,并产生棕褐色沉淀
氧化性(碱性条件下):
石蜡油加强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的溶液
溶液红棕色变无色
气体中含有不饱和烃
A.制备乙烯
B.除去杂质
C.验证加成反应
D.收集乙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并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紫红色褪去
产生了乙烯气体
向某溶液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气体通入石蕊试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溶液中含有SO或HSO
室温下,测定浓度均为0.1mol•L-1的CH3COONa与HCOONa溶液的pH
CH3COONa溶液的pH大
结合H+的能力:HCOO-3COO-
向1mL蛋白质溶液中逐滴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
出现沉淀
蛋白质发生变性
石油 分馏产品 乙烯 CH2BrCH2Br
将蔗糖和硫酸的混合液加热,片刻后调pH至碱性,加入新制的Cu(OH)2 , 加热
出现砖红色沉淀
蔗糖发生了水解
向等浓度的KCl、K2CrO4混合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
先出现白色沉淀
Ksp(AgCl)<Ksp(Ag2CrO4)
向KI-淀粉溶液中滴加双氧水
溶液变蓝
双氧水可作测定溶液中I-浓度的标准液
将丙烯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丙烯与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检验海带中有碘元素
吸收少量氨气
制备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
对比Fe2+、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乙醇中氢的活泼性比水中氢的弱
将石蜡油与碎瓷片混合加强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酸性KMnO4溶液褪色
石蜡油加强热产生的气体是乙烯
将灼热后表面变黑的螺旋状铜丝插入约50℃的乙醇中
铜丝能保持红热,反应后溶液有刺激性气味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二氧化碳
溶液变浑浊
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弱
近年来,以大豆素(化合物C)为主要成分的大豆异黄酮及其衍生物,因其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而备受关注。大豆素的合成及其衍生化的一种工艺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如下信息:
I.
II.
已知:
①M的核磁共振氢谱图显示分子中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比为 。
②
③
文献报道的一条合成化合物A的路线如下:
已知RCOOH RCOCl RCOOR’。
已知:140℃时发生副反应生成乙醚(C2H5OC2H5),局部过热会生成SO2、CO2。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如图组装仪器(夹持装置略),检查气密性后添加试剂。
②在冰水浴冷却、搅拌下,将20mL浓硫酸缓慢加到10mL95%乙醇中,取出5mL混合液加入三颈烧瓶中,将剩余部分移入恒压滴液漏斗。
③加热A至175℃,打开恒压滴液漏斗活塞,慢慢滴加混合液至D中液溴反应完全。
④将D中产物移到分液漏斗,依次用水、NaOH溶液、水洗涤并分液,往有机相加入适量MgSO4固体,过滤、操作Y,收集到BrCH2CH2Br4.23g。
请回答以下问题:
其中,A、B、C、D分别代表一种有机物;B的化学式为C4H10O2 , 分子中无甲基.
请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是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加热及夹持设备已略).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
1,2﹣二溴乙烷
乙醚
状态
无色液体
密度/g/cm3
0.79
2.2
0.71
沸点/℃
78.5
132
34.6
熔点/℃
﹣130
9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