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原文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①秦始皇骄傲自大
②繁重的赋税
③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④严酷的刑罚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之争” ④建立张楚政权
材料一:《史记·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百姓以怠工相抵制,并愤怒地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思是:“这个太阳为何不快灭亡,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满足)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班固《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材料三:(刘邦入咸阳)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三:秦简记载,五人共同行盗,即使只抢一钱,每个参与者都要断左足,平民偷东西不到一钱,罚劳役30天。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根据三则材料概括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以下是某学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材料一: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秦朝民谣
材料二: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