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说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不烦解释,中国人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就连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都不包括在内。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去,亦许生出不同的了解罢!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其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一句话,他便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道心”禀受于天地,为“理”之体现,至纯至善,虽下愚小人亦皆有之。“人心”则生于形体之私,善恶相混,驳杂不纯,虽上智君子亦不能无。道心、人心既集于一人之身,即须以“精”“一”功夫加以扩充制约。精,一之道,其一则在“内省”“居敬”,其二则是“践履”“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