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9课《怀疑与学问》

日期: 2025-04-01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基础知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仓(jié)  步(zhòu)    凶(xiǎn)    停不前(zhì)
B、 大(rú)    思(suǒ)    流(sú)        腐草为(yíng)
C、 师(shú)    如(pì)        事(shí)        三皇五(dì)
D、 懒(duò)    释(chán)    论(jù)        国危急(nàn)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怀疑 思索 流俗  腐草为莹
B、 迷信 折扣 辨论 墨守成规
C、 步骤 脑筋 懒惰 三皇五帝
D、 危急 证据 是非 辨伪去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由于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以问题不攻自破
C、 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 驰下山来,有如天崩地裂之势。
D、 他对这件工作很感兴趣,虽常夜以继日,但却乐此不疲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辨别”“怀疑”“思索”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
B、 唯有阅读能够延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
C、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启发,获得了力量。
D、 相传,朱熹曾在云雾缭绕的独峰书院讲学,惠及后世。
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 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 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下列有关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B、 本文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论述方式。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 提出中心论点。第三段至第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C、 本文开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第五段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做了阐释,说明“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D、 本文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例子。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相信美相信诗性

曹文轩

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碰得头破血流时,就更需要它一一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我想,所有亲近文字的人都会有类似感受。你可以调动文字的千军万马,可以将文字视作葱茏草木,使荒漠不再,可以将文字视作鸽群,放飞无边无际的天空。

②文学之于我的意义首先是美、是诗性的探索与表达。曾经有年轻人问我:你的小说一直将美感作为一种精神向度,但是,美有足够力量净化人心吗?我回答道:美不是万能的,但如果连美都显苍白,那么还有什么有力量呢?

③与美相通的是诗性。何为诗性,诗性具有哪些品质和特征?诗性是流动的、水性的。它不住地流淌,流淌是它永无止息的青春动力;它本身没有形状,喜欢被“雕刻”,面对这种雕刻,它不作任何反抗,而是极其柔和地改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性是一种可亲近性,它没有巨石阵般的冲突性和压力。诗性,表现在文字就是去掉浮华、做作的辞藻,让语言变得干净、简洁,叙述流畅自如又韵味无穷;表现在情节上,不去营造大起大落、锐利猛烈的冲突,而是和缓、悠然地推进,张力含蓄其中;表现在人物选择上,是善良、纯净、优雅的,水做成的形象。

④“上善若水。”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的,而恰恰是轻与柔的——诗性并不软弱。当沉重如山的作品给予我们的冲动于喝尽-杯咖啡之际消退时,一部《边城》依然了无痕迹地震撼着人心。我的所有写作都向诗性靠拢。那里,才是我的港湾,我的城堡。

⑤这种美与诗性,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西方文学尤其现代小说经过对古典文学不遗余力的围剿后,托举出“思想深刻”这一评价标准。中国在数千年中建立起来的文学标准里有“深刻”这一条吗?没有,尽管我们的文学一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国古人谈论一首诗、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时,采用的是另样范畴:雅、雅兴,趣、雅趣,情、情趣,格、格调,意、意境,味、滋味,妙、微妙……我们说的是“诗无达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说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有谁能说我之“意境”就一定比你之“深刻”低呢? 怕是我能抵达你的“深刻”,你却无法抵达我的“意境”吧。

⑥与审美、诗性同样具有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作用的,是悲悯。悲悯是文学的古老命题。我认为,任何一个古老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永恒问题。我甚至认定,文学正是因为它具有悲悯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作为基本属性之一,才被称为文学,才能够为人类所必需。从文学史来看,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付一个核心词:感动。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感动天下。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双目失明,一无所有,反而重回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悲悯;当沈从文《边城》中爷爷去世,只翠翠一个小人儿守着一片孤独时,我们体会到悲悯;当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冬夜擦亮最后一根火柴点亮世界并温暖自己时,我们体会到悲悯。

⑦那么,具体来说,写作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就我作为中国作家而言,是中国故事;就个人而言,是个体经验。

⑧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最丰富的创作资源,忽视、忘却甚至拒绝这片土地是很不明智的。这片土地在星辰转换之中早就深深雕刻了写作者的精神世界,忽视它、拒绝它,将会使自己一无所有。更关键的是,这块土地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生长着故事——我看到了这个资源,汪洋大海般的资源。只知道坚定地立足于这片土地还不够,还要探究跨越时空的共通的人性人情:题材是中国的,主题是人类的。与此同时,尊重个人生活经验,从文学角度来说,“我”与“唯一”是同义词。个人经验是片面的,但我们无法回避片面。托尔斯泰是片面的,雨果是片面的,狄更斯是片面的,乔伊斯是片面的,沈从文也是片面的,而这一个又一个片面使阅读者获得相对的完整性。

⑨从写作本质上来说,我从来不认为儿童文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儿童文学主要阅读者是儿童,儿童决定着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审美的、悲悯的,既是中国故事的又是人类视野的,这同样是我所认为的优秀儿童文学当有的追求与标准,不矮化儿童,也不矮化文学。

(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材料]

链接一 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综合运用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