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反对党八股(节选)》综合练习

作者UID:18859525
日期: 2024-11-12
同步测试
选择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的。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乡下多文盲,是不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 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象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而是转了两个弯子。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埋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兵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问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哀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昨天(1月1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仪式并宣布平台正式上线。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由PC端、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组成,平台PC端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手机客户端有“学习”“视频学习”两大版块38个频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上线仪式并讲话。他指出,建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党大学习的有力抓手,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9年1月2日)

材料二:

元旦这一天,许多党员干部欣喜地发现,一个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正式上线。登录细览,“学习强国”不仅开设了“新思想”“十九大时间”这样的重磅栏目,也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等“强国号”提供的原创优质内容。海量、免费的图文和音视频学习资源,让“学习强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打造出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正如一位“学习强国”使用者所说的,“大家一起学习进步,一起努力奔跑、奋斗追梦”。

学习之于信仰和才干,犹如运动之于健康体魄,持之以恒、行之愈远愈受益。在手机端上,“学习强国”支持创建学习组织,设有“学习积分”“在线答题”等管理和激励机制。让学习变得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更多样、更个性、更智能、更便捷。从这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学习强国”一经上线便受到党员干部追捧。利用领先的技术打造最好的平台,提供最优的服务,“学习强国”本身就犹如一个生动“提醒”:主动变革、创新学习,永远是掌握时代主动权的关键。较之快速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学习的“高性价比”更为凸显。让学习的航道更加宽阔,未来会有更多精彩。

(摘编自李斌《用“学习强国”激发学习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1月15日)

材料三:

打开“学习强国”网站,首先看到最上方的红底白字标识区。“学习”是洒脱的毛体字,“强国”是方正的黑体字,这4个大字下方,标注着“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9个小字。标识区右侧,是有习近平总书记签名的一句话一一“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这句话出自2013年10月21日,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他就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推动全党大学习,曾有多次讲话。

“学习强国”全网,共有“学习新思想”“习近平文汇”“学习文化”“环球视野”“学习慕课”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内容极为丰富,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新闻、期刊、古籍、公开课、电影、图书等资料。

打开“学习强国”客户端,欢迎页面上,是出自《论语》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使用“学习强国”客户端,需要手机号注册。注册后进入主页面,从内容上看,它由“学习”“视频学习”两大版块38个频道构成。其中“学习”版块包括推荐、要闻、新思想、时政综合、发布、实践、订阅、经济、科技、文化、图片、党史、人事、法纪、国际、十九大时间、纪实、时评、军事等频道。

“视频学习”版块,则有第一视频、短视频、联播频道、理论、党史、慕课、人物、文化、文艺、科学、自然、电视剧、电影、法治、军事等频道。其中“第一视频”主要是有关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活动的视频报道。“联播频道”顾名思义就是央视新闻联播视频。“慕课”则是免费的公开视频课程,种类丰富。

[摘编自陈振凯《在“学习强国”上,如何学习》,《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月9日]

小阅读-课内
选择题组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失败在大学生活中的三种功能

——在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①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亲爱的2021级新生以及各位家长:

②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的同事们向今天入学的2021级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每一级的清华人都是特殊的,今天我能够作为教师代表来跟大家讲几句话,也是一个特别特殊的经历。上个星期收到通知以后,我就一直在回忆自己1995年考入这所学校以后的全部人生。我的思虑如此过度,以至于有几个晚上我都梦见,学校在查看了我的大学成绩单以后,决定取消我这次发言的资格,非常的失败和沮丧。相信我,这样的梦你们在大一的时候也常常会做。毕竟,对过于美好的事物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表示怀疑,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

③但是,这几个夜晚吓醒的经历,让我找到了今天跟各位分享的关键词。因为我发现,真正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直都是对于失败的恐惧。所以,作为老师,我特别想跟各位同学分享的是失败在大学生活中可能发挥的几个功能,供各位缺乏失败经验的同学们参考。

④首先,失败会让你看见自己能力的边界。对你们很多人来说,之所以考不到更高的分数完全是因为有总分的限制。所以,你们应该会愿意,在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和更充裕的自主时间里,试探一下失败何时到来。因为正如跳高比赛一样,你跳不过去的时刻才能看见自己最大的标高。大家放心,这场跳高,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经安排上了。我打一个小广告。在清华传统的各种大一硬菜之外,学校从2018年起还开设了一门必修的“写作与沟通”课。你们的学长说这是“一门至少和微积分一样硬的课程”,我们写作中心将在这门硬课当中等着你们发现自己的边界。

⑤当然,认识自己的边界并不总是那么愉快的经历。“跳出舒适区”的另一面就是“跳进不适区”。除了建议大家在碰到失败的时候,勇于寻求学校提供的各种专业帮助之外,我也建议大家常常想起考入清华的初心。荣耀不是你来这里的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个跳一跳才够得着的平台上打开自己新的可能才是。所以,面对未来的失败,你要学会忍耐。

⑥第二,失败会让你看到输赢之外的风景。我们过去的成功通常都与输赢相关。一分之差,天上地下。然而,宏观经济学家早已指出,任何抽象的指标一旦用于评价,就一定会失去它的测量价值。你们来到清华之前,可能也已经厌倦了单向度的输赢体系,然而,只是碍于赢家的身份,不愿背上“凡尔赛”的骂名。所以各位,是时候放下你们的偶像包袱了!与其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科学”地提高0.1个绩点上,不如承受这一点小小的失败,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之下,尽快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知识探索和创造实践中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是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的殷切要求。各位,要做心怀国之大者,就要多看前路风景,少谈一时输赢。我期待在你们的未来数年里会有忘了时间的阅读、不取悦老师的写作、想解决问题的实验,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社工,并从这里开始,走向不再被输赢羁绊的人生!

⑦第三,失败很有可能让你看到个人以外的世界。卢梭说,“当人们从事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许多人协助的手艺的时候,人的生活是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并且在交往中无拘无束”。然而,这种“自由和无拘束”很可能只是哲学家的想象。来到清华以后,你们很快就会发现,几乎在所有方面,自己都不再是中学里无所不能的那一位,失落在所难免。然而,如果可以就此学会用平视的眼光欣赏他人的成就,用开放的心态寻求他人的支持,你们将有可能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甚至,你们可能还会发现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双赢。在我们生活的北京,正在推广汽车礼让行人的做法,这是人们在一个超大城市里追求合作的努力。比起在交通安全上的共赢,让我这个公共管理学者更加感慨的是,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耐心、包容和合作可以那么动人。

⑧最后,请允许我回忆一下26年前我入学时最难忘的一个片段。那天我和你们一样兴高采烈地走进清华。奔向独立生活的愿望如此强烈,我迫不及待地就让我的父亲早早离开。收拾行李,认识同学,宿舍夜谈,度过了非常充实的一天。然而,第二天天刚亮,我和我的舍友们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一手拿着一块捡来的砖头,一手拿着一枚钉子,跟我说:“你上铺的铺板有些松动,我昨晚一直在担心,我来帮你固定一下就走。”父亲钉完钉子就离开了,但他拿着砖头的背影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各位亲爱的学弟学妹,在今天典礼结束之后,请记得给爱你的家人打一个电话。他们是今天最高兴又最失落的人。在未来的几年中,也请你们常常地记得他们。他们虽然最盼望的是你们的成功,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们遇到了失败,他们是还会爱你,直到最后的人!

⑨谢谢大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人立然后文化立

解玺璋

①在他看来,中国要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②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资本主义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一个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如果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③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他冷静地看到: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方面入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④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人所以立,这是个基本条件。但他看到,社会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常常没有生存空间,结果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创新文化的可能因此变得微乎其微。他特别指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这时的鲁迅,受到尼采的影响,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识,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相信有所谓超人的存在,但说到底,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

⑤鲁迅对人类文明的过度物质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果崇奉逾度,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他认为,对物质的过度崇拜到了19世纪后半叶已经变得昭昭然,“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所以,他不主张跟在西方世界后面亦步亦趋。那么,如何才能不失其正呢?他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⑥说到底,鲁迅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而这个“人”,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人。这是鲁迅精神的核心,也是其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

⑦由此可见,鲁迅精神昭示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首先就是在“立人”这件事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产业固然重要,但如果人“立”不住,产业将不可避免地空壳化。这不仅因为产业需要内容做支撑,更因为内容是需要人来创造的。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而文化产品本身就承担着“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而决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这也便是梁启超所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当然不止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举凡一切文艺,没有例外。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热衷于表现人的动物本能和物质欲望,消解或削弱人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还美其名曰人性化、凡俗化,其实已经背离了鲁迅关于“立人”的精神,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

【注释】①《文化偏执论》:“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琪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缺,以底于灭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唯恐不力,曰将以革前谬而图富强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

语言表达
微写作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