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06课《芣苢》练习

日期: 2025-04-08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 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 “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 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言采之(轻微,少)
B、 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薄言之(取得,获得)
C、 唤朝餐歇半霎(他,代词)    薄言之(拾取,摘取)
D、 秧根未牢莳未(布满、遍及)   薄言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 《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 《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
D、 《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 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C、 薄言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D、 薄言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是(   )
A、 场圃:农家种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B、 廪:粮仓。
C、 五谷:诗中所说的“麦”和“谷”均属于五谷。
D、 苏辙,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 《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 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子数整齐划一。全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D、 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会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
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 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 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 “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 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 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芣(yǐ)  取(duō)     兜(máo)
B、 之(luō)    之(jié)     肩(jiǎ)
C、 之(xié)     半(shà)     田(shì)
D、 秧(pāo)     腾(zhē)     周(zā)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 《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将大雨毁坏场圃和雨后初晴的明媚景象进行对比,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D、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尾联写出了新麦入仓后诗人的心情。其中的“怜”字表现出诗人在如释重负后难以掩盖的一点遗憾。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薄有之                 此人一一为具所闻
B、 和而色夷                成一家之
C、 一竿晴日舞比邻           天涯若比邻
D、 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朋为奸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指中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B、 “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C、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 北宋年间,苏门先后产生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学家,史称“苏门三学士”,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苏门三学士”中最有名的是苏轼。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一竿晴日舞比邻”中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择而从之
B、 块珠砾
C、 以膏泽斯民
D、 李牧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言采之            薄言:随便说,轻言。
B、 薄言之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C、 三夜败场圃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 多博劳苦辛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下列各项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三夜阴霪败场圃

A、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B、 一竿晴日舞比邻
C、 急炊大饼偿饥乏
D、 多博村酤劳苦辛
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B、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C、 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 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

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 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
B、 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
C、 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
D、 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四载同窗,一朝分离望着朝夕与共的同学离去的背影,不禁生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慨叹。
B、 中秋佳节,独居的老人却只能对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景象,思念着远方的儿女。
C、 古代士大夫既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智慧抉择。
D、 十一长假时,在濛濛细雨中,游客感受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境,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 何以知之 
B、 何陋之有
C、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代诗歌阅读

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在总体上贬低、____艺术和审美,但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____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被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心灵教化的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乐记》中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____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____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