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北京市海淀区北交附高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题

作者UID:13090856
日期: 2024-09-27
开学考试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喓喓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莱《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

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

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地往下坠落。

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

(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文言文阅读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退僻邪而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 , 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 , 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 , 谏臣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卧,御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淳安在天上

有些地方,也许你并不真的知道,但你总感到自己是早就知道的。比如千岛湖,只要提起,很多人都仿佛知道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名字太美,瞬间就给人强烈的画面想象。

我第一次到千岛湖的时候,那心底曾经想象过的美好画面,还是比不上当时的眼前所见:真的有上千座形态各异的绿岛,站立在开阔而清澈的水面上,仿佛是蕴藏着巨大活力的生命体。我为这种美景所震撼,原来总以为“千”是形容词,没想到是真实的数词。

梅峰岛是千岛湖的最高峰。在最高峰的观景台望去,发现千岛湖的宣传画大多是在这里拍摄的。眼见为实,这风景终于冲破了照片的束缚,自由舒展在面前。上千座岛屿星罗棋布,船舶穿梭其间,不知开往何处,简直是一座水上的迷宫。

周围人,包括我自己,都掏出手机,拍照留念。眼睛是最健忘的,多么震撼的风景,眼睛也会很快习惯,继而在接踵而来的岁月磨砺中,忘记那样的美景。心灵的记忆是强健的,却无法保持那片风景的纯粹。心灵的记忆对冰冷的客观之物是绝缘的,它一定要一种能刺进内心的精神感触。

千岛湖,比风景更动人的,是它背后的故事。我也是到了千岛湖之后才知道,这个地方并非天然的湖泊,而是一座人工湖,是为了华东地区的电力供应而修建的水库。知道这一点之后再去看千岛湖,还是那座湖,但感受不同了。谁能想到,那些岛竟然是被淹没的群山的顶峰,难怪岛屿的形状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张力,原来是山脉的走向。而在水下,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那次来千岛湖,对这些问题根本来不及细想,美景太抢眼了,只要你投去目光,它就夺去你的心思。我带着美好的风景印象,匆匆间就告别了千岛湖。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再来千岛湖,那么千岛湖在我心中就和别的旅游景点真的毫无两样。但重游,毕竟是不一样了。故地重游,在中国文学中,原本就是一个特别动人心魄的主题。人的短暂与物的长久,人的变化与物的变化,仿佛都能激起人心底那种最深沉的情感,从而刺中心灵的记忆。

重游千岛湖,那片风景不再属于远方,而是渐渐有了情感和记忆的景深。

第一次来时,多为晴天,可以完全看清千岛湖的细节,目眺极远处,水天相接,如有一根蓝色的细带将千座绿岛轻轻环绕。而这次来,多为阴天,水面雾气萦绕,远处的小岛隐藏在水汽中,随着风的吹拂,呈现出不同的曼妙韵致。

除却再度欣赏美景,我心底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我望向湖水,心里沉甸甸的,那水下的古城,不再是神秘的,而有了一种类似乡愁的怀想。那些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现在都去哪里了?至少有三十万人啊,他们过得好不好?

千岛湖所属的浙江淳安县,历史极为悠久。春秋时是吴越之地,战国时属楚国,秦统一后,划为歙县辖地。三国时期,孙权重新规划歙县,是为淳安、遂安建县之始。这里和江南其他地方一样,文化昌明。南宋时,朱熹来这里讲学,据传就是在这里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到了明代,这里出了名人商辂。他三元及第,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明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此外,明代的另一位象征性极强的著名官员海瑞,于仕途之初,在淳安做过四年多的县令,当地人还为他修建了海瑞祠。

这样的历史,放在任何县城,都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的精神财富。故当地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有一千八百年的辉煌史。

因建新安江水电站,原淳安县治贺城、遂安县治狮城,皆被水淹没。现在的淳安县,领域实为原来淳安与遂安的合并,县治位于新建的千岛湖镇上。因此,一九五八年,是淳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一个休止符,也是今天的千岛湖诞生元年。

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之根。三十万人的乡愁,一千八百年的文化记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就在此行年初,在千岛湖边的姜家镇,按照狮城原貌,营建复原了那座水下古城。

世上现有三座同根同源同名同姓的晨光村。搬迁之时,原晨光村一分为三,一部分村民后靠,成为现在的晨光村,另两部分村民则分别迁至江西的鄱阳与鹅湖。迁到江西的移民,怀恋故土,也将当地的村落命名为晨光。五十年后的一天,江西两个晨光村的村民,聚在一起共一百一十人,前往现在淳安的晨光村,进行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

移民后,大家的日子都有过不顺利。这三个地方的人,硬是在三个地方开枝散叶了。如今相聚在一起,各自的记忆都在寻找着一个整体。但碎的磁石在接近时,在具备更大的吸引力的同时,却不能再恢复它的原状。我不禁想起,在那复建的狮城中,有座小博物馆,墙壁上贴满了过去的老照片,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场景,都像是时间的标本,上演着一个属于过去的活着的世界。

我有了一种比拍摄湖水美景时更加激动的心情,一直拍摄着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场景。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我如此被他们打动,仿佛我的根就在他们当中

在千岛湖边的酒店里,我一直保持着窗帘拉开的状态,以便随时一抬眼,就能看见湖。我想起清代诗人黄仲则写的一首诗:“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淳安在天上。”

淳安在天上。千岛湖在天上。当我明日离去,回头再看时,便是要抬头仰望了。

(取材于王威廉同名散文)

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65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