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物试卷库

北京市大兴区2023年中考二模生物试卷

日期: 2025-04-02 中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在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中,种子属于( )
A、 细胞
B、 组织
C、 器官
D、 植物体
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 )
A、 脂肪
B、 蛋白质
C、 维生素
D、 糖类
下列有关猴痘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部含遗传物质
B、 不能独立生活
C、 属于单细胞生物
D、 外壳由蛋白质构成
玉兰先开花再长叶,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开花所需要的有机营养来自于上一年光合作用制造
B、 开花需要消耗能量,来源于细胞的呼吸作用
C、 影响长叶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有温度和阳光等
D、 花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长叶提供有机营养
为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为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24小时,然后一起移到阳光下
B、 甲组为对照组,乙为实验组
C、 氢氧化钠的目的是除去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D、 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可产生卵细胞
B、 ③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生殖器官
C、 胚胎发育主要场所是②
D、 ④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如图所示为男女主要生殖器官的发育趋势图,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女孩的性器官发育的年龄比男孩早
B、 性器官迅速发育是青春期的特征之一
C、 大约10岁之前男女性器官的发育都很缓慢
D、 在性器官发育的同时身高体重变化不大
如果我们不小心被仙人掌上的刺扎到手,会产生缩手反射,然后感觉到疼。如图所示是缩手反射的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射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 ①是感受器,④是传出神经
C、 ③是神经中枢,不能产生感觉
D、 若⑤处受到损伤,就不能发生该反射
不良的用眼习惯将导致近视,近视的成像位置及矫正办法分别是( )
A、 视网膜前方,应戴凹透镜
B、 视网膜前方,应戴凸透镜
C、 视网膜后方,应戴凹透镜
D、 视网膜后方,应戴凸透镜
水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它在分类上属于( )
A、 被子植物门
B、 裸子植物门
C、 苔藓植物门
D、 蕨类植物门
某同学用草莓的匍匐茎繁育出新植株,下列繁殖方式与此不同的是(     )
A、 落地生根的叶繁育出新植株
B、 玉米籽粒萌发形成幼苗
C、 利用组织培养繁殖紫罗兰
D、 利用月季枝条扦插繁育出新植株
研究人员把抗稻瘟病的基因连接到易感染稻瘟病的水稻细胞的DNA分子上,使该水稻获得了抗稻瘟病的能力.这个事实可以说明(  )

A、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B、 基因存在与DNA上
C、 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D、 生物的性状都可以遗传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纱布用水浸湿后包裹住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露出尾部
B、 将小鱼侧放在培养皿中,使其尾鳍平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C、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D、 实验后,及时将小鱼放回鱼缸
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B、 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
C、 一个DNA分子上只含有一个基因
D、 染色体携带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
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这种现象体现了()

A、 生物适应环境
B、 生物依赖环境
C、 环境改变生物
D、 生物改变环境
海鬣蜥属于爬行纲生物,是世界上唯一能适应海洋生活的鬣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海鬣蜥通过肺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B、 海鬣蜥属于变温动物
C、 海鬣蜥属于变态发育
D、 海鬣蜥的胚胎发育类型为卵生
桃蚜是桃树常见害虫,果农通过喷洒农药进行防治,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逐渐下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防治效果下降是因为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 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C、 为减少环境污染可在桃园释放蚜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D、 蚜虫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我们应积极植树造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树造林可使得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实现动态平衡
B、 植树造林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C、 有助于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D、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提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科学家将鼠体内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的DNA上,培养出的大肠杆菌可以合成胰岛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主要应用了转基因技术
B、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C、 该过程使胰岛素生产成本降低,产量大大提高
D、 该过程主要应用了克隆技术

非选择题

科普文阅读。

我们智人的大脑仅仅占总体重的3%,却要消耗20%的总能量。但总有人认为,我们的大脑只开发了10%。有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脑结构的损伤都会导致认知功能的受损。其次,我们行使大多数认知功能时,活跃的脑区都远超10%。此外,不被利用的神经元和神经元连接都会逐渐退化,然而正常大脑并没有发现大面积的神经元退化。所以,在日常活动中,一个人几乎要用到100%的大脑。我们的潜能并不来源于“未开发”的大脑,而来源于大脑细胞本身连续不断的重塑和改进。

左右脑的功能是否不同?这一争论不休的话题,在神经科学里被称作“脑功能侧化”。事实上,我们已经清楚某些脑功能的确有侧化现象,例如语言功能。早在一百多年前,两位法国医生就发现,位于左脑额叶和颞叶的两个区域,与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息息相关。的确,某些认知功能有少量的侧化现象。我们对脑功能侧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对裂脑病人的研究。胼胝体是连接大多数哺乳动物两个半脑的轴突集合,而在裂脑病人中,胼胝体因为某些手术需求而被切除了。因此,实验人员可以分别研究两个半脑。这些研究发现:左脑主要负责分析和口语表达,而右脑主要负责空间信息和艺术欣赏。

但是,将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推广到所有人身上,是不合适的。首先,大部分人的胼胝体是完好无损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两个半脑会有持续不断的交流,这一点跟裂脑病人是截然不同的。其次,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认知任务,并不像实验中的任务那么界线清晰——分析既可以是对一段文字的分析,也可以是对一幅画的分析。这些日常任务都需要两个半脑的协同合作,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