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同步练习

日期: 2025-03-28 单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
A、 挑战封建神创说
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C、 否定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
D、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合作的两极”走向“对立的两极”;到了80年代之后又从“对立的两极”逐渐走向“合作的两极”,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两国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消失
B、 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C、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D、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下表所示的内容是苏联的粮食总产量(单位:百万吨),其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6年

127.6

1957年

105.0

1958年

141.2

1959年

124.7

1960年

133.2

A、 赫鲁晓夫改革的不彻底
B、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弊端
C、 赫鲁晓夫种植玉米运动的失败
D、 美苏争霸影响农业的发展
今天,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下列评价较客观的是(   )
A、 “他在现代史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因为我们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
B、 “在我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
C、 “他主要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他给了我们自由。”
D、 “现在俄罗斯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而这首先是戈尔巴乔夫的过错。”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D、 知识经济兴起

材料分析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刀剑,促使人类不断地实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象派艺术受日本浮世绘(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即1603~1867年间,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典型的花荷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的影响,重视绘画的平面性、装饰性和写意性。物理学对光色的分析促进了绘画色彩的变革,给艺术家以启发。艺术家运用光学原理来进行创作,可以说是印象派最大的成功在于光和色彩学上的发明和创造。

——马晓琳《西方美术史》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逝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上,新宾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二战期间取得的科学和技术的突破以及战后在此基融上的科技进步,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科技创新,尤其是核式器、火箭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远程投送技术方面的进步,使得潜在的战争成本急剧增加,降低了国家通过侵略征服可能取得的预收益;另一方面新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使得科技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财富和权力的源泉,从而削弱了通过代价高昂的征服能够获利的动机;再者,材料合成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问对原材料和能源的竞争、争夺,而这一点曾是近代以来诸多战争的根源。

——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的和平发展——一个科技遗产的视角》

材料  艾哈德(1897~1977),联邦德国总理,“社会市场经济之父”。1948年起他实施货币改革和经济改革,效果显著,德国经济出现奇迹。艾哈德认为:社会市场经济的深刻含义在于,把市场上的自由原则同社会平衡和每个人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上的负责精神结合起来(这个著名论断成了德国关于社会市场经济的权威解释);把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予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这条“中间道路”就是“社会市场经济”之路。首先从整顿货币体系入手,最大限度地全面发展经济,建立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保证价格稳定,实现社会安定、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放开工资和物价,进一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在改革期间,德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中仍然充满了风险与危机,之所以能顺利地渡过难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此外,在将德国经济引上复兴之路的同时,艾哈德严格控制通货膨胀。例如,朝鲜战争爆发后,世界对钢的需求量大增,鲁尔各钢铁企业需要大笔的贷款来修理设备和扩建厂房、增加钢产量满足市场的需要。为避免钢产量激增而造成的通货膨胀,艾哈德推行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德国的通货膨胀率长期处于“爬行式”状态

——摘编自张浩《艾哈德与德国“经济奇迹”》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