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9月份)

日期: 2025-04-16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共42.0分)

世界文化遗产应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离不开对遗址重要价值的总结概括。下列项中,能体现其价值的关键词有(  )
A、 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化材料最丰富
B、 黄河中游地区彩陶文化史前时期
C、 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母系氏族公社
D、 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中国5000年文明史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 强化了儒学独尊
D、 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1793年,英国使团带来天体仪、座钟、毛瑟枪、军舰模型、城市写生画等物品给乾隆帝祝寿,清朝回赠了丝绸锦缎、玉器、瓷器、茶叶、工艺品等3000多件礼品。由此可知(  )
A、 英国的综合国力远超中国
B、 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英使访华
C、 清朝处于农耕文明的顶峰​
D、 中英两国的文明分野端倪已现
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 民国初年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B、 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C、 推动了《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
D、 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有人这样描写20世纪20年代的天津:“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主要反映了天津(  )
A、 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交通变化的影响
B、 城建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
C、 城市布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D、 市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学者认为,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下列史实能够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是(  )
A、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琉球
B、 中国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逐渐传入欧洲
C、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D、 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
小说《80天环游地球》讲述了1872年斐利亚•福克先生在伦敦改良俱乐部和会友们打赌,从伦敦出发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其最短路线可能经过(  )
A、 苏伊士运河、太平洋铁路
B、 麦哲伦海峡、苏伊士运河
C、 巴拿马运河、太平洋铁路
D、 麦哲伦海峡、巴拿马运河
毛泽东指出:“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就是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下列项中,最能印证这一论断的史实是(  )
A、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
B、 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在帝国的废墟上诞生
C、 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 以大国相互妥协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建立
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真相的史诗,然而它却必然出自人手。又有学者指出:在先秦古籍中,舜继尧、禹继舜是没有不同说法的。但是对于这种传承的方式,儒家和墨家认为是依据选贤举能的原则,是禅让;而法家和古本《竹书纪年》则说成是争夺,是斗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 历史撰述者应该抛弃个人的价值观才能做到客观
B、 我们今天知道的历史是经过前人筛选之后的结果
C、 同一事件不同的记载在于撰述者选取的证据不同
D、 区分事件的“历史“与记载的“历史”是必要的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8.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塞琉古纪元第143年(公元前169/8年)巴比伦的一篇楔形文字星象日志记载道:公民(pu-li-te-e)按照希腊式样[举行了]游行(pu-up-pe-e)和祭礼。当中的pu-li-te-e和pu-up-pe-e分别是直接借用希腊语名词。楔形文字泥板文书上出现的希腊语人名基本上属于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和公元前161年之后。这些名字的拥有者绝大多数肯定都是巴比伦人,其中很多人的父亲都只有巴比伦当地的名字。 

——摘编自徐晓旭、贾瑞霞《丝绸之路与希腊化城市》

材料二:唐朝医药学与前代医药学相比,无论是在医学基础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临床医学还是医学教育方面都获得重大发展……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印度医学中的外科、眼科、催眠术和医方等,都被介绍到中国。在印度长期定居的唐代高僧义净,常用中药处方和药材为印度民众治疗疾病。随着景教在中国的盛行,中国医学进一步传入阿拉伯等地。阿拉伯医生兼哲学家伊本•西那的《医典》总结了东、西方的医学知识,我国唐代所发明的琪针、用烙铁烧灼狂犬病人伤口等治疗方法,也都收录其中。阿拉伯人也把一些药方及医疗技术传入中国,唐初已有的治疗痢疾的悖散汤,就是从大秦(东罗马)、波斯传入我国的。 

——王颜、屈华《唐代关中地区医药学发展与中外文明交流》

材料三:1919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1号,发表了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胡适开宗明义便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十六字”方针,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指出,“新思潮”亦即新文化运动的“唯一目的”是要“再造文明”,而要“再造文明”,除了研究“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的“种种问题”外,还要“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一方面要大力地“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另一方面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便“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元的文化观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 

——摘编自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 

谷牧回忆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的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对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一致意见。 

一九七九年四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全球治理显著滞后,贸易和投资规则碎片化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峻挑战,全球面临新的重大抉择。在新的重大挑战、重大机遇、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作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大决策,这距1957年首届广交会恰好整整一甲子。60年前,广交会是中国积极期待自身走进世界,让世界接受中国;60年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热情欢迎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容纳世界。习近平主旨演讲中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等重要论述掷地有声,国际舆论纷纷探寻其中蕴含的中国机遇、中国作为、中国贡献。进博会作为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成为中国主动拥抱经济全球化、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生动诠释。 

——摘编自刘建颖《多棱镜视角中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