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成都市2023年高中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题

作者UID:11324604
日期: 2024-06-25
高考模拟
现代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七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天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主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源于“挑战——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天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

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城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的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随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黄玉高原,上苍为中国天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涴漫的狱中日记

瞿秋白

考古学家新近在东亚大陆上发见许多古代文件。那地方本来“人”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现在还是莽莽苍苍,一片凄凉荒芜的秽土,白骨如山的堆积着毒虫的旧穴,可惜也塞满了泥沙——这是洪水之后的遗迹。要想考察地下的化石及地面的废址,来研究此地古时的社会,真正不容易。至于那些文件——当然都是烂纸破簿,水痕浣漫,还有乱七八糟,泥污血染的“乌兽之迹”,实在难以看清楚,加以上面所写的文字,又像埃及古字似的所谓象形字。——很要像拿破仑第一次征埃及时那些学者的刻苦研究一番。果然,这些文件之中居然有几位东亚语族学家考究出一张破烂的文字。

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年)的,距今已有三千零六年,是一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单是这一个“狱”字就很费考据,至今还没有能详细知道此字的定义。听说这几位学者不久就要发表一篇细密考证的文章,将登在《东亚古史研究》杂志的《猛兽时代号》上。我这里先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

“……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家集合起……我们长辛店……”

“二月  日

“我这一气非同小可!(姓吴的老五总说我学着写日记,还是套《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滥调,从此以后我再也写不了。)非同小可!……这个地方又不像牢监,又不……真气闷。……曹贼真正可恶!哼,不过一时得意罢,我们几百万几千万人现在不过刚想团结;这一股气已经直冲出来,大家勇的很呢,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两个曹贼挡得住么?捉了我们几人就有用么?还有那不要脸的,自己从前说是帮助我们工人的,现在就是他的兵先杀人。……我们自己伙里明白人本也不多,他们这么一来,倒也好……教训,大家长了不少知识……

“老五可怜呵。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会里还要大家商量事情。——乏得很。可是以前我是像死人似的;从那时起,就不同了:我现在仁里,看大家兄弟们一块儿做事,仿佛一团和气;无论轮机声怎响,——愈响愈妙——我总听得见似乎有人喊着:‘这就结连起来,就结连起来!’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已反不如他。

“老五从小又没吃过这样的苦……他是念书人。我问他,他还生气,常常说:‘你们怎么不明白,咱们的事大得很,各方面都要人才,都要干。我不穿这样的衣,吃这样的饭,那能住在这里?譬如还有别的几位同志他们有应办的事,便不能如此,又是一种……

“唉!  军  ……可恶。看不见了。写不得了。……好臭!”

“  月九  

“奇怪!他们竟是开玩笑。今天突然间带我们到刑场上……去……什么都忘了,我们之后还有不少人呢;不说现时的工人多不过,国内此后将要做工人的人更不知道几万……杀得净么?我只觉得那时眼光是直的, 耳里听得声响分外的清楚。四五天没见天日了,买今天刑场却成了我的天日!街上走的人,有我们的同事,我似乎看见他们眼睛里……面色白得……白得可以显出我们这几万人的心,几万人的力量。  副又  可怎么样?又回到监狱里了。不杀?哼!

“听说前天扬子江边我们的人被杀了不少……又听说‘大家’都走开了。怎么了?我想那一个人头(姓林的),血淋淋的挂在……睡梦中都可以看得见那切齿忿恨的形容,听得见那天昏地暗的一片惨呼的声音。呵。什么!无缘无故三十多人杀了,死了。我们不怕!我们这里也是这样。——那时我记得,一望过去,只见簇簇的人头拥住了那穿金丝绣的洋服的。‘开枪!’……惨呵!难道这还是人的声音?不是!是军官的声音。可不是么?那天当夜我们就来了。你看,老五袜都没有穿,……呼呼的冷风,乌黑的深夜里,跣着脚……”

“  日”

“前天看牢的忽然给我们松了一松刑具。……两个月不能写日记……”

“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他说:‘笑话!谁说唯物论的人没有人的感情!更大!外边有人替我们干得利害。我又写信劝大家不要尽为我们……’老五满身生了疮,我亦是如此,一两月来搬了几个地方,挨了打不少数。三有两位站了站笼,我们手铐脚镣带着,肩了大枷……我是皮破肉绽,精神恍惚得不行。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

1923年8月9日

(有删改)

【注】①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称“二七惨案”。作者以此为原型写下本文。涴漫,即污秽漫漶。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 请更诸爽塏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屨贱。”景公为是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上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