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轮复习:高频考点——文化常识

日期: 2025-04-08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星宿名, 指斗宿(南斗)、牛宿。
B、 六艺经皆通习之      传:传记,与“经”相对的著作。
C、 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
D、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曰:先秦儒家著作中引述古代贤人的言论。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连衡: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B、 大夫,古代官阶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
C、 八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别居于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洲八州。
D、 “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在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有韵文体。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注重铺陈,讲究声韵,使用华丽辞藻摹写事物;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B、 载舟覆舟:语出《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C、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D、 三驱:语出《周易》“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员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官员常用的仪仗还有对锣、对牌等。
B、 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期服”。
C、 春秋,有如下几个含义:一年,四季;年龄;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本之《春秋》。“蟪蛄不知春秋”中“春秋”的意思是代指年龄。
D、 “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 “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伶官”是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B、 “庄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C、 “致仕”是指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 “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后的。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B、 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是决策机构,负责政令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C、 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D、 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下列关于天文历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B、 古代占星家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句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C、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D、 “玉弓、金镜、金蟾、银兔、桂轮、桂宫、东曦”都是月亮的别称,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已经在太学里学习的生员。
B、 予告,古代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高,允许带职休假。一般不得归家,居官不视事。
C、 释褐,褐为粗布衣服,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到官府任职。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
D、 乐府,秦代以来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扩大乐府规模,从民间搜集大量民歌,后人称“汉乐府”。乐府也成为诗体名称之一。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万户侯: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
B、 先妣抚之甚厚  先妣:过世的母亲。
C、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编伍:行伍编制,指军队。
D、 修事也  禊:一种风俗祭祀。
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 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 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 郎中:官职名。始于战国,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在二十四节气里,部分节气,大小相对:如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但有特例,那就是只有小满,没有大满。下列对这一特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满是一种将熟未熟的状态,意味着事物还有发展的空间。
B、 小满是凡事要适可而止的提醒,也是内心不思进取的流露。
C、 大满是对完美境界的描述,体现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
D、 大满则易招损,一切达到极致后,往往容易走向相反方向。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 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文中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太牢”。
B、 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C、 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D、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琵琶行》中的“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动作技巧。
B、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举孝廉不行”中的“孝廉”是指非常有学问的人才。
C、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为寿”是指敬酒祝人健康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 “故不积跬步”中的“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
下列诗句中呈现的的人伦关系,不属于血缘关系的一项是( )
A、 萱堂淑贤齐孟母,谆谆教子读诗书。
B、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C、 结发本期不下堂,君独何为慕他乡。
D、 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 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 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 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第,指考核、科举、考绩成绩优异,这里是指萧燧科举“进士及第”。
B、 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由于秋季举行﹐故称。
C、 轮对,又称“轮当面对”,宋代制度,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
D、 持节,拿着旄节。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它代表着官员的高贵。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 量移,多指因罪贬谪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
C、 禄俸,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
D、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时称“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为州郡长官的敬称。
B、 刺史,始为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成“州”级最高行政长官,曾改称“牧”。
C、 食邑,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食邑。邑,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
D、 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用年号的第一年。这里是指后一种。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也称为辟召、辟除,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作为掾属。
B、 六艺,指礼、乐、诗、易、书、数等六种古代的学问和技能。
C、 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自汉代的汉武帝。
D、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阉,割去男人的或雄性动物的生殖器。

语言表达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