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生物试卷库

备考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基础复习专题41 生态系统

日期: 2025-04-01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园中饲养的各种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 生态系统中只有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B、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没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 生态系统种类众多,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以下有关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B、 每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C、 每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D、 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下列关于如图模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模型表示食物网,则D可能是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 若模型表示物种形成,则A可以是可遗传变异,D可以是生殖隔离
C、 若模型表示试管婴儿技术,则C→D过程中包括早期胚胎培养
D、 若模型表示核移植技术,则B可能是具有优良性状的供体细胞
某地推广了"鱼一桑一鸡(菇)"种养模式,通过塘基栽桑、林下养鸡、林下桑枝栽种黑木耳、桑叶养蚕、蚕沙(蚕粪便)喂鱼及塘泥肥田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林下养鸡可以增加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黑木耳及塘泥中的主要微生物属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C、 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促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D、 “桑叶→蚕→蚕沙→鱼”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其中蚕为第二营养级
水葫芦(凤眼莲)是一种浮水植物,原产巴西。20世纪30年代,水葫芦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畜、禽、渔养殖业的发展,并对水体污染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作用。后来由于其繁殖速度过快,在多地泛滥成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葫芦作为观赏性植物及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水葫芦作为生产者,其数量越多越好
C、 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会改变本地生物进化的方向或速度
D、 在引入外来物种时一定不能选择繁殖能力强的物种
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有关该稻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青蛙的摄食量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 该生态系统能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D、 青蛙在该生态系统中可属于第三营养级
环保人员为探究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构建了标号为1、2、3三个水池,有机物浓度3>2>1,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统计了三个样池中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GPP)及呼吸作用散失量(R)与水层深度(Z)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入水池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同化量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B、 水池长期处于Zeu点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稳定不能维持
C、 随着有机物浓度增加,浅水层的GPP变大,深水层的GPP变小, Zeu 变小
D、 定期搅动池水会降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GPP)及呼吸作用散失量(R)
在月球的强辐射、低重力、高温差的极端环境条件下,我国嫦娥四号生物科普实验载荷内(搭载有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种子,还有酵母菌、果蝇卵以及土壤、水分和空气,果蝇主食为酵母菌,还可以吃植物体及花粉),棉花种子成功萌发,为人类首创。结合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载荷内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则酵母菌属于分解者
B、 要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能量输入
C、 该载荷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能小于10%
D、 该微型生态系统中的果蝇同化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202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建立智库平台,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零排负排关键技术等研究。碳抵消额是指通过捐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或林场等方法来抵消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温室气体。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海洋中各类生物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速度
B、 沼渣肥田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 碳元素在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
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如表所示是2022年5月至9月份贾鲁河某区域某食物链的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相关数据(单位是1 000 kJ),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营养级

I

II

III

同化量

800

180

b

呼吸消耗量

401

a

15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99

17

7

未利用的能量

120

12

4

A、 I的同化量数值是通过研究期间的净光合速率测得的
B、 III粪便中的能量属于II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
C、 表格中a的数值为64,b的数值为35
D、 第II、III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向完全一致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绵对N的大量吸收属于生物富集现象
B、 生物富集的元素的循环与碳元素的循环过程相同
C、 生物富集的物质在食物链顶端生物的体内浓度较大
D、 因为富集到生物体内,所以相关元素的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输入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能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体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D、 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④过程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耕地撂荒是指在可耕地上没有耕作的一种现象。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撂荒耕地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群落内部
B、 复耕复种会改变该地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C、 复耕复种后,群落内的物种数目会发生改变
D、 复耕复种过程中增大物质投入可获得更大产出
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B、 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 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 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稻田种植中,使用农药可防虫,短期内提高水稻产量,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发展稻田养鱼,建设“稻-萍–鱼”立体农业,实现“以稻遮阴,保萍越夏,以鱼治虫,以萍养鱼,鱼粪肥田,萍鱼养稻,以萍压草,共存互利”,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立体农业养殖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B、 立体农业养殖模式兼顾了生态和经济效益
C、 立体农业养殖模式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 立体农业养殖模式应用群落的垂直结构原理
蝙蝠能发出超声波,并感知反回来的回声测出猎物的位置,敏捷地捕捉猎物;有些猎物,如飞蛾,也能感知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而飞离蝙蝠。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
B、 相对于能量的单向流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定是双向的
C、 蝙蝠通过超声波捕食猎物,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 飞蛾通过超声波飞离蝙蝠,体现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若对诗中描述的动、植物种群进行调查,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使用样方法调查花丛中蝴蝶的种群密度
B、 花的颜色、黄莺的鸣叫均属于物理信息
C、 依据种群密度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 小路边的开花植物都很容易辨别其个体数目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有8条食物链,水蚤属于第三营养级
B、 从个体水平分析,鲶鱼个体的同化量最少
C、 碳在水蚤与鲶鱼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 蚊子幼虫与划蝽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轮虫水蚤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 蝙蝠的“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 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B、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体现了物理信息对青蛙个体完成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诗经》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很多生态学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邶风·燕燕》中记载了“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其中声音的信道为空气
B、 《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反映了种间竞争关系
C、 《邺风·简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隰”指低地)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D、 《陈风·泽陂》中记载了“泽彼之陂,有蒲与荷”,其中蒲与荷能净化水质,体现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近年来,许多城市大力兴建人工湿地,以助力海绵城市的建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建湿地时需考虑对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遵循协调原理
B、 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能为湿地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C、 种植富集重金属能力强的沉水植物可以净化水质,但收割后无需无害化处理
D、 人工湿地的建立充分考虑了物种的多样性,可通过自我调节保持长期稳定
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地带称为群落交错区。交错区内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海陆潮间带的群落交错区既有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也有其特有物种
B、 森林和草原的交错区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均比较明显
C、 交错区物种繁多、食物网复杂,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
D、 交错区能为生物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通常生物多样性较高
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行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和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可以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最能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的重建
C、 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
D、 维持生态平衡需要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多项选择题

非选择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