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是意识的产物,能够更好地辅助人类
②能够模拟人类思维,促进人类实践发展
③能够延伸人类认识器官,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④具有能动性,能够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
①与城市生活形成有机整体,提升了湿地旅游的综合价值
②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促进了生态旅游发展
③主动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满足了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④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过时的东西
①同心同德,使两岸关系实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②遵循规律,顺应中国统一事业发展的历史大势
③迎难而上,要克服两岸统一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④居安思危,把握好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的条件
①实践活动的多样化促成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②运用综合思维有利于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
③促进事物发展应分清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①要坚持与时俱进地探求事物的规律
②要善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质的飞跃
③要把握好矛盾的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④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当先进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国家战略往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定义人生价值
②追求卓越,以理论创新助力民族振兴
③砥砺奋斗,用过硬本领成就精彩人生
④勇于担当,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④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增强了自信自立
①通过赋予皮影文化新内涵而使皮影再现辉煌
②为推动不同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径
③为优秀皮影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益示范
④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①独具特色的中国瓷器文化得到了世界各民族的认同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我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①继承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
②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革命文化服务社会
③保护文化载体,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④弘扬民族精神,助力文化建设教育人民
①人类文明发展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②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能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③我国履行大国责任,引领沿线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
①夯实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历史基础与群众基础
②坚定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③为激活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机活力提供根本的途径
④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实现多元化发展
①旨在培养更多的戏曲表演人才
②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
③丰富了戏曲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①培育文化产业新型业态,释放文化资源的使用效能
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③延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集中展现民族的整体风貌
④保留民族优秀文化记忆,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走上“党代表通道”,介绍菌草技术发展相关情况。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菌菇种植陷入困局。1983年,林占熺投入到菌草技术的科研之中,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作原料培育了第一朵香菇。1994年,福建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扶贫协作项目。在福建,林占熺使用的是芒萁、五节芒等野草,但是宁夏没有这些野草,林占熺便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作为培养基,生产菌菇。20多年来,随着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菌草技术不仅可以运用于种植菌菇,还能运用到防沙固沙、改良土壤等绿色生态事业中。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林占熺获得成功的经验。
2023年“五一”期间,“打卡博物馆”成为很多人休闲度假的首选。因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脑洞大开的创意、前所未有的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进入直播间,就能和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一同见证百年前的古董如何重焕生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亲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探秘古蜀奇幻之旅;打开小程序,便能与神秘的敦煌藏经洞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原本珍藏在橱窗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借助数字化手段整合各种资源,各显神通,不断“出圈”,并且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满足公众多元个性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星光璀璨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生命。
通过数字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推动文化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加以说明。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修建解决了当地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被当地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在10年修渠过程中,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克服重重困难,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参观河南安阳林州市(原林县)红旗渠纪念馆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新时代,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结合材料并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年轻一代要坚持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原因。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2003 年,某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结束40年的戎马生涯。面对许多企业高薪聘请,张连印不为所动,抱定治理风沙、植树造林、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张连印发现需要科学指导。于是,他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专业杂志。在军人眼里,坚守本色不分军地,赤诚奉献不论岗位。荒山、铁锹,风沙、日晒……塞北左云,雁门关下。年复一年,“老兵”用生命的年轮,把荒滩变成绿野——樟子松、云杉、杨树、沙棘,一排排、一行行,漫山遍野……18年来,张连印带领群众共植树1.8万余亩,205万余株,把昔日的座座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
2021年10月,中宣部授予张连印“时代楷模”光荣称号,被誉为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