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起,大自然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人类发出种种警示。近年来,极端天气频起、物种多样性丧失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促使我们思考并回到那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境遇之中:人与自然究竟是何种关系?人与自然究竟该如何相处?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给自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使得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科学、系统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树立新发展理念,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固支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的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转变以往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才能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团结协作,坚持公平正义、共同但有区别、多边主义的原则,言而有信。特别是在疫情肆虐的时代,更要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凝心聚力共谋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课题中,中国从未缺席。比如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开始逐步下降。碳中和则需要在特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去除量达到平衡。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过渡期少则 45年,长则7年。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则要力争用 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这无疑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也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积极信号。
以上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不仅是中国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赵建军赵若玺《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价值观》)
材料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能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部分地区和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然很大。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尚须进一步捋顺和完善,治理能力亟须全面加强。同时,发展环境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及气候变化合作带来更多挑战。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制度建设是迎接挑战的保障。要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实现部门间充分配合协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合力。加强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运用,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培育绿色新动能,全面推动绿色生产生活与绿色消费方式形成。继续抓好PM
2.5 和O₃协同控制,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统筹考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把握好推进节奏和力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久久为功,持续打好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摘编自董战峰《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