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吉林省长春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作者UID:21521497
日期: 2024-12-31
期中考试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非选择题(共三大题,满分52分,其中17题22分,18题20分,19题12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

——摘编自曾加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已经经过了产业革命和进化论思想净化的欧美各国,教育、法律、艺术等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这种强势文化进入上海以后,在租界土地上得到了展现,使租界成了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模型”。

——据李芬兰、李建平《租界——上海历史近代化的双刃剑》

材料二

上海最大的租界,是英美租界合并之后成立的公共租界。今天所谓的外滩,就是公共租界的地界。无疑,当年的租界,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但是,租界的繁荣,其实主要靠的是中国人。太平天国战争,让最繁华的江浙地带变成战场,而只有上海的租界,成为战争中的和平绿洲,于是,江浙一带的富人,跑得快的,都进来了。租界里的洋人,发战争财,把租界里的地皮和房屋高价卖给或者租给中国的富人,陡然之间,租界就肥得流油了。

——据张鸣《租界里的烦心事》

材料三

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国中之国”的租界更是成了半殖民地中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近年来,伴随着学界对租界中的市政建设、公共行政管理、市民文化、社团组织、公民权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股美化租界的潮流,一些人甚至认为租界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侵略有功”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必须加以驳斥。

——据沈冰清《在租界问题上应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上海公共租界为案例》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