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生物试卷库

2024年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4:细胞的生命历程

日期: 2025-04-15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对于一只处于衰老状态的家兔来说,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
A、 该家兔体内既有细胞的凋亡,又有新细胞的产生
B、 该家兔体内衰老细胞所占的比例很大
C、 该家兔患癌症的概率高于幼兔
D、 该家兔体内衰老的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核体积变小
 下图表示人体部分组织细胞的形成过程。A细胞到单核细胞、血红细胞的几种途径中部分属于人为调控过程。PU、GATA为两种蛋白质,是细胞调控因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BCD四类细胞,分化能力最接近受精卵的是A
B、 过程①发生了mRNA种类和数量的改变
C、 过程②发生过中心体、染色体、核DNA的倍增
D、 单核细胞能与血红细胞相互转化,说明自然发育中细胞分化是可逆的
干细胞是医学界的“万能细胞”,广泛应用于与衰老有关的疾病或慢性疾病的研究治疗。人体脂肪细胞来源于中胚层间充质干细胞(MSC),MSC先产生前体脂肪细胞,成熟后形成成熟脂肪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SC产生成熟脂肪细胞的过程中存在有丝分裂
B、 成熟脂肪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中DNA和RNA均发生了改变
C、 与成熟脂肪细胞相比,MSC更易表现出细胞的全能性
D、 MSC分裂、分化产生的细胞可补充相关衰老、死亡的细胞
某植物研究所发现一个具有分泌功能的植物新物种,下图是该植物细胞的局部亚显微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E内膜上的蛋白质种类与外膜不一致,但蛋白质数量相当
B、 细胞核的A和染色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
C、 E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结构C与E紧密相依有利于能量供应
D、 相邻细胞间通过结构F进行信息交流时,不需要糖蛋白的参与
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部分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步骤可使用甲紫溶液给染色体染色
B、 观察装片可先找分裂后期,再观察分裂中期
C、 箭头所指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1
D、 持续观察箭头所指细胞,可看到着丝粒分裂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DNA复制发生在S期。若发生一个DNA分子的断裂和片段丢失,则产生的影响是(    )
A、 若断裂发生在G1期,则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异常
B、 若断裂发生在G1期,则姐妹染色单体中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
C、 若断裂发生在G2期,则姐妹染色单体中的1条染色单体异常
D、 若断裂发生在G2期,则一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异常
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
B、 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C、 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
D、 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 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 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科研人员在2003年完成了大部分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2022年宣布测完剩余的8%序列。这些序列富含高度重复序列,且多位于端粒区和着丝点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人类基因组可以确定基因的位置和表达量
B、 人类基因组中一定含有可转录但不翻译的基因
C、 着丝点区的突变可能影响姐妹染色单体的正常分离
D、 人类基因组测序全部完成有助于细胞衰老分子机制的研究
北大黄晓军团队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延迟植入的发病机制,该病症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入受体的造血干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和受体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B、 造血干细胞在受体内分化为不同血细胞的过程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C、 造血干细胞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细胞内染色体的种类呈现规律性变化
D、 受体骨髓微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以及血小板的生成
为了更好的理解有丝分裂过程,某同学绘制了如下相关模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代表的是前期,此时最重要的变化是染色体的出现
B、 由于图②时期纺锤丝的牵拉,核DNA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 图②相较图①染色体组数加倍,染色单体数不变
D、 图③可表示洋葱外表皮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图
水螅是一种多细胞腔肠动物。研究表明,水螅身体的大部分由未分化的干细胞组成,干细胞有持续分裂的能力,因此水螅的身体处在不断更新的状态;水螅的触角和足内的分化细胞被不断剔除(凋亡),被从体内“游”来的新细胞代替。神奇的是,将水螅切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将重新长成与母体相同的新个体,该现象称为再生。下列相关推测中错误的是(    )
A、 水螅的触角和足内不同细胞的产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若分离出水螅的细胞并去除细胞核,该细胞可能不会立即失去活性
C、 水螅中已分化细胞的剔除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D、 水螅再生时,细胞中遗传物质分至子细胞中,会导致遗传物质越来越少

多项选择题

非选择题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调控植物细胞活性氧产生机制的新发现

能量代谢本质上是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在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叶绿体内氧化还原稳态的维持对叶绿体行使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在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会有活性氧产生,活性氧可以调控细胞代谢,并与细胞凋亡有关。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m(M基因突变为m基因),在受到长时间连续光照时,植株会出现因细胞凋亡而引起的叶片黄斑等表型。M基因编码叶绿体中催化脂肪酸合成的M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m中M酶活性下降,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

为探究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的原因,研究人员以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筛选不表现细胞凋亡,但仍保留m基因的突变株。通过对所获一系列突变体的详细解析,发现叶绿体中pMDH酶、线粒体中mMDH酶和线粒体内膜复合物I(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等均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由此揭示出一条活性氧产生的新途径(如图):A酸作为叶绿体中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物质,从叶绿体经细胞质基质进入到线粒体中,在mMDH酶的作用下产生NADH([H])和B酸,NADH被氧化会产生活性氧。活性氧超过一定水平后引发细胞凋亡。

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从拟南芥突变体m入手,揭示出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存在着一条A酸-B酸循环途径。对A酸-B酸循环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探索植物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