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
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经济
政治
分家拆户
计户授田
以户纳税
丁徭更役
编户什伍
乡里制度
郡县制度
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
图1
图2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增设发运使,总握东南六路财务,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彼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图3
①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俺答的权位 ②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
③册封的礼仪和事务由理藩院掌管 ④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
材料一
项目
内容摘编
考试科目
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应举人资格
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宋代潘彦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4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