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浙江省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作者UID:11003641
日期: 2024-12-23
月考试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1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 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纲领,与会代表欣然接受。 1912年8月7 日,中国同盟会退出历史舞台,七年时间内部四分五裂:孙中山将南洋、美洲等地的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中国同盟会一分为二;1910 年,光复会重建,中国同盟会一分为三;1911年夏,宋教仁等在上海组建中部同盟会,中国同盟会一分为四。

——摘编自金冲及等著《辛亥革命史稿》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中共党史资料》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提炼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归纳中国同盟会从成立到“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特点。 

世界历史上的疫病,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瘟疫,发生于公元前430年。 希腊四分之一的人死于这次瘟疫,雅典文明几乎覆灭。 公元541年,瘟疫开始袭击东罗马帝国,这次瘟疫经后世查明是鼠疫。 这次鼠疫十分严重,最高时一天死亡1.6万人,东罗马帝国因此一蹶不振。

——据(英)乔治·格罗特《希腊史》等整理

材料二 1347年以来爆发的黑死病,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开始,席卷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1353年抵达俄罗斯。 此次瘟疫导致欧洲 2 500 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次瘟疫被视为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走向最终崩溃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动荡,整个欧洲的治国理政、商业贸易以及日常生产等活动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将欧洲的历史发展推向了未曾预料的方向。

——摘编自(美)约翰·艾伯斯《黑死病:1348—1350年大瘟疫》

材料三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5000 万至1亿人死亡。 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为17亿人左右。 “西班牙流感”并不源于西班牙,其最早起源于美国。 这次流感的大暴发或许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美)沃尔特·沙伊德尔《不平等社会》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公元前 430年“雅典文明”的本质特征,写出东罗马帝国此时在法律上集大成的著作。 列举欧洲死于疫病“天花”的帝王的名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 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 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 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 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 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 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 1557 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 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 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 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材料三 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口岸的开放始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五口通商。 以上海为首的首批口岸的示范效应,很快得到扩散,随着其他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开放口岸不断增加。 到19世纪末,中国的开埠制度出现了关键性转变,“自开商埠”成为清政府商务和涉外政策的一种。 据统计,晚清时期共开放口岸83处,依地域划分,东北26 处,华北6处,华中5处,华东10 处,华南20处,西南7处,西北 9处。 口岸开放城市约占晚清中等以上城市的28.37%,一般城市的10.81%。 如此众多的开放口岸,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难以评估,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