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1479800
日期: 2024-11-12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伦”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一个全中国人尽皆知的名字,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面对多年来各种荣誉加持,他却十分淡然:“我个人得到的荣誉已经很多了,我不一定非要得这个奖。”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爱做梦的农民。

        一场梦,一辈子,他做到了。

        从少年立志学农,到毕生投入到杂交水稻研究,他一生只为追求心中那个神圣的“禾下乘凉梦”,尽管这一条科研道路充满艰难险阻,甚至失败、挫折和质疑,但对于袁隆平而言,他早已做好了面对这一切的心理准备,“我是太平洋上的海鸥,经过十二级台风的考验”;不惧怕任何困难,目标明确,一心扎进稻田搞科研。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苦干,逆流而上,是追梦人的一生使命。

初梦

袁隆平小时候深受母亲影响,多才多艺,不仅爱拉小提琴,是校队游泳健将,更是把英语学得很溜,他在许多年后写给母亲的纪念信中说:“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袁隆平年幼时期就对田园心生向往,据他的回忆称,大概是小学一年级,老师带着他和同学们去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吊在藤上;鲜花五颜六色,铺在路上。沉浸在一片鸟语花香中,他忽然间觉得学农真好,又联想到当时热播的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里的美丽田园风光,窗外就是水果,伸手就能摘来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这样清新又自由自在的生活让袁隆平印象深刻,田园梦从那时候开始萌芽。

从小活泼调皮、热爱自由的袁隆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田园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在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父母希望他从政,他却毅然选择学农,进入相辉学院农学系学习遗传育种。在大学期间,发生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当袁隆平正式下到农村后,发现真实的农村又苦又脏又累,与他心中柏拉图般的田园生活完全不同,知道真相后眼泪差点流下来;但是后来他却一点也不后悔:“看到农民这么苦,我就暗下决心,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

筑梦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发生大饥荒,当袁隆平亲身经历并真实目睹了人们时刻受饿威胁的生活,残酷的现实彻底震撼了他的内心,他陷入深深的自责,身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却没能让人们远离饥饿,那是一种耻辱,自那时起发誓要帮助人们摆脱饥饿,立志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一位农民的话启发了袁隆平: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对袁隆平说,如果你们能培育一个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袁隆平意识到,要使水稻增产,最重要的是培育出优良的种子,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通过人工培育杂交水稻达到增产目的的研究之中。

正是袁隆平身上的使命感,让他一生心系家国,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造福人民;正是他的不羁、向往自由的个性,让他乐于沉浸在稻海之中,孜孜不倦,乐此不疲;正是他对梦想的笃定,哪怕经历“12级台风”的重重考验,他也能乘风破浪,乐观面对,稳扎稳打地前进。

追梦

1968年袁隆平试验田里的秧苗,被人一夜之间全部摧毁,这一毁相当于三年研究心血付诸东流。袁隆平怀着悲痛崩溃的心情,连续几天在田埂周边企图寻找一丝希望,最终在一座废弃的水井中找到仅存的5株秧苗,他如获至宝,想都没想就敢往下跳。

这就是著名的“毁苗事件”,这次事件给袁隆平打击非常大,几度差点昏厥过去,但他心里始终坚信,杂交水稻一定能在未来大幅提高产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振作之后,袁隆平继续埋头苦干,正如他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诗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将他轻易打倒,反而会以更强大更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越挫越勇。

圆梦

有人曾问袁隆平,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袁隆平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在禾田道路上,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数十年的伟大付出与所得,均浓缩在这八字箴言里,功夫从来不负有心人。

“90后”的袁隆平,还要“发挥老骥伏枥的精神,千里马虽然老了,仍然要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退休,是不存在的。当他年纪越来越大,看书要用放大镜,走路需要人搀扶,不再驰骋排球场……许多人都开始劝他是时候颐养天年了,可当你看到他谈起杂交水稻,谈起国家粮食产量,谈起禾下乘凉梦的憧憬时,他脸上就眉飞色舞,神采奕奕,这一刻,对于他来说,奋战在稻田一线,便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白驹过隙,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追梦人的几十载年华无私奉献给了田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田野回报给了他一个个丰硕成果,是他让中国人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更是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得更牢了,乃至为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贡献。在此,怀着十二分赤诚之心,对袁隆平道一声感谢,怀着万分不舍与难过,对袁隆平道一声告别,愿他去往的另一个世外桃源,依然有春华秋实,稻谷飘香。

(节选自《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材料二: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